mt logoMyToken
Market cap:
0%
FGI:
0%
Cryptocurrencies:--
Exchanges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起底“分叉币”生存法则:IFO能否触发2019新的投机狂潮?

Collect
Share

诸多比特币分叉币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只有分叉币数据网站上列出的73个比特币分叉币,记录着投机者们曾经的疯狂尝试。而今潮水退去,人们思考加密货币分叉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怎样的分叉币才能长存?

距离BCH硬分叉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了,在朝云暮雨的区块链行业,“分叉币“已经算不上是一个抓人眼球的热点。可每次大的分叉事件发生,人们的注意力总会聚拢在分叉的命运上,周而复始。

ETH与ETC、BTC与BCH、BCH与BCH SV,加密货币分叉带给了区块链行业无数的“惊喜”与“唏嘘”。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在最近的演讲中做出预测:分叉币的发行,也就是IFO(Initial Fork Offerings),有可能成为新的投机游戏。在演讲中,李礼辉举了比特币的分叉币和BCH硬分叉的例子,并觉得这有点像“币圈大佬开发的新的游戏”。

IFO“火”过一阵。它曾与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IMO(Initial Miner Offerings,首次矿机发行)、IEO(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s,首次交易发行)并成为区块链行业四大暴富发币手段,红极一时。

回想2017年8月1日,牛市中比特币分叉产生BCH,此后的4个多月,币价一路攀升,一度被人们寄予厚望与比特币媲美,并在同年12月21日达到最高点的4470美金。

牛市中,BCH的成功促使一批人试图通过分叉的方式发币。在2017年最后的几个月,比特币大多数分叉币多出自投机者之手,这些币既没有自己的社区,也没有真正由于比特币的技术。

人们能叫上名字的比特币分叉币已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比特币分叉币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抑或从未出现。BCH(比特币现金)、BTG(比特币黄金)、BCD(比特币钻石)、SBTC(超级比特币).......分叉币数据网站forkdrop.io上列出的73个比特币分叉币记录那段时期的投机狂热。

forkdrop上记录的比特币73个分叉币

数据显示,这73个比特币分叉币中仅有16个可以在交易平台上进行流通交易。能在排名前十主流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更是屈指可数。

链得得App根据非小号1月9日数据整理,比特币几大分叉币破发严重,平均相较于初始IFO价格跌幅达93.26%。按照“供求决定价格”的规律,这也许代表着部分分叉币的脆弱“共识”。(注:BCH分叉币BCHSV现价为93.26美元,相比IFO价格涨幅37.92%)

部分比特币分叉币价格

从BTC硬分叉出BCH到BCH硬分叉,在过去的两年间,IFO反复引燃着区块链从业者的欲求、惊喜或恐慌。

“加密货币分叉的正当理由是什么?分叉的意义是什么?分叉币如何能长久地留存下来?”却持续困扰着人们。

分叉本质上是“软件升级”,

任何人都可以“分叉”比特币

加密货币的分叉分为软分叉和硬分叉,软分叉指的是区块链向前兼容的共识规则改变,旧节点可以兼容新节点产生的区块;而硬分叉的规则改变无法向前兼容,旧节点无法认可新节点产生的区块,硬分叉因为社区内部意见的不同,产生新的分叉币,但不是所有硬分叉都会产生新的代币。

派盾科技硅谷研发中心负责人Jeff Liu向链得得App表示,“分叉其实就是一次软件的升级,叫分叉可能会误导一些人。” 比特币的系统是分布式的,如果所有人都跟着升级的话,那就可以继续往前走;但总是有一些人没有升级,这样内部意见就产生了分歧,由原来的一个链变为了两个链。

“比特币是一个开源的项目,理论上谁都可以分叉比特币。”Jeff 向链得得App表示,“这个操作很简单,任何人都可以把软件复制一份然后改几行代码,重新做一个链,再给币起一个名字,做一个新的分叉币就产生了。但是目前来看,硬分叉主要指的是软件升级。”

2017年9月至11月,淘宝商城中区块链代码代做、代写的生意尤为火爆。一位区块链技术从业者向链得得App直言,2018年年初的时候,在淘宝上几百元就可以做一个分叉币出来。

2018年1月淘宝的区块链开发相关的代写服务

然而2018年4月11日,淘宝发布《淘宝禁售商品管理规范》关于虚拟货币类商品规则解读变更公示通知,全面将与区块链代币发行相关的技术开发、代理等商品归为禁售,并于4月17日起正式施行。而早在3月20日,淘宝便下架了“区块链白皮书代写”相关产品,直至今日,搜索“区块链白皮书代写”、“白皮书代写”等关键词在淘宝上均显示为“没有找到相关宝贝”。

淘宝关于虚拟货币类商品规则解读变更通知

淘宝的禁售切断了首次分叉币发行(IFO)面向广大公众最便捷的道路,而实际上,分叉比特币是一件比在淘宝上购买更为省钱而且不费力的事。

2017年12月,当比特币分叉生成器Forkgen打着“生成一个自己的比特币”的宣传语出现时,分叉比特币成为一件成本极低、效益极高且几乎没有技术门槛的事情。

据链得得App了解,在Forkgen官网首页填写分叉币名称及其缩写,区块高度等基本信息后就可以拥有一个自己命名的比特币分叉币,整个过程耗时不超过十分钟,需要收取一定BTC的费用(目前费用为0.017BTC)。正如Forkgen的愿景“打破创新领域的集中式规划控制”,简化所有想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创建属于自己分叉的入行门槛。

可没有社区认可,没有项目支撑,更没有功能服务,这种分叉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最终消失于分叉者的自娱自乐或忽悠韭菜。

Forkgen分叉比特币所需的表格

Jeff向链得得App 表示, 目前虽然也有像BCH这样出于对于技术升级分歧的原因的分叉,但在众多比特币分叉币中大多数都是出于投机。

没有参与者的分叉币无法长久留存

Jeff向链得得App表示,分叉事件在各大加密货币中已经出现了很多次了,长久来看,如果做分叉币只是为了想赚钱,而没有充分的分叉原因或是技术追求的话是不会成功的。

2017年牛市的时候可能通过喊单、炒作,没有团队没有技术的比特币分叉币可以吸引一部分用户。但是在目前市场状况极不好的情况下,为了分叉而分叉的分叉币团队,基本上挣不到钱甚至无法生存。只有部分具备规模人群支持并有充分分叉理由和愿景的项目,才有发展的可能。

以这个思路来看,BTC分叉币BCH是有足够分叉理由的。比特币的创造者中本聪在设计之初,为了保证比特币挖矿机制的相对公平,对区块的大小进行了1M的限制和规范。限制区块大小在早期为比特币网络的正常运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普通家用电脑的挖矿也加速了比特币的普及。但随着交易的增多、币价的上涨,这一限制的弊端开始凸显,最为明显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交易时长和手续费的问题。质疑比特币支付效率的话题由此出现。

当时社区为此争论不休,形成两种主流观点,一是区块扩容8M,二是隔离见证(SegWit),两派也曾在16年达成香港共识。不过后来以Adam Back为首的Core派回去后单方面撕毁共识,大区块支持者认为妥协不再是办法,就于17年对比特币进行了硬分叉,产生了BCH。目前BCH的容量已经达到了32M,大大超越了比特币的区块容量。

同样,以太坊分叉也是因为开发者社区成员意见发生了分歧。2016年6月17日,The Dao项目被盗走了360万枚以太币,价值7千万美元。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在微博发布文章,要求回滚被盗的以太币,并且得到了大多数团队成员的支持,这条被回滚的链就是ETH。然而少数以太坊成员认为交易不可逆是区块的基本特性之一,回滚交易的解决方案违背了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精神,因而拒绝进行被盗以太坊的交易回滚。本质上,ETH和ETC因为精神追求不同以及未来路线不同,以太坊分叉成了两条链。

而对于BCH的11月份的硬分叉,Jeff向链得得App表示,他认为,澳本聪的BCH SV相比ETH从技术上来看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也没有一个问题需要这个分叉, 更多的可能是出于政治上的目的或是挣钱的目的,是没有必要做两个链的,算力大战基本上算是劳民伤财。但是因为BCH以及澳本聪本身的影响力,BCH SV目前还是活下来了。

“技术并不是一个分叉币能不能活下去的最主要的原因,只要有足够多的用户使用,这个链就能够留存下去。”

Jeff向链得得App表示,区块链系统的维护需要足够多的人来挖矿。挖矿的人和交易量越少意味着这个链越容易受到攻击,抵抗PoW挖矿机制的51%算力攻击则需要足够多的节点,足够大的规模。当然这需要分叉链有足够的理由吸引人们来使用,比如提供一些别的链没有的场景、能力或足够的技术优势。

“无论是BCH还是BCH SV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也是因为其规模及影响力足够大,有能力长久地生存下去。但并不是每一次硬分叉都会造成两个阵营的“对打”,以太坊在2019年1月16日的硬分叉就将平稳和平地进行,社区内部的意见是一致的,这样就不会产生新的链和币。”

分叉币需要规模化的交易价值

目前在比特币的73个分叉币中,只有16个进入了二级市场进行交易。

加密货币一定意义上被视作资产和通证,也具备交易属性,即要求加密货币最终能够进行自由流通和交换。

加密货币需要依靠流通和保有程度(即多大规模的交易者人群持有)来体现共识价值,或者说该币种在特定人群中被认可的资产价值、兑现某种服务的价值。

因此,能否进行交易?多大范围内能被交易者和社区成员认可?成了衡量加密货币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外,是否能够上主流交易所,也是分叉币在成长道路上被自然选择的残酷环节。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链得得App,目前交易所的上币费至少几十万元,主流交易所的上币费更是不菲。在上币之前,交易所还会考察一个币有多少人用以及影响力,类似于传统交易所的尽职调查。如果一个币的社区支持度不够高的话,主流交易所可能会拒绝其上币申请。因此,“上交易所”考验着一个项目团队的资金实力、运营能力以及用户数量和社区凝聚力。

即使上了交易所也不意味着一个“实力欠缺”的加密货币从此就可以持续敛财,无后顾之忧。早在2018年3月,为了确保用户交易的币种符合上币标准且拥有正常运行的钱包和区块链,美国加密货币交易所Bittrex就发布声明并于3月31日下架 82个缺乏流通性的币种的钱包。之后,币安、OKEx、火币等国内熟知的主流加密货币交易所也纷纷开启下架代币的机制。

各个交易所公布的影响代币下架的因素大同小异,以币安的公告为例,影响代币下架的因素主要有:项目及团队因素;技术开发及主网/智能合约因素、社区建设及运营因素、以及对于社区置疑不回应、不配合交易所定期例行调查以及违法欺诈行为等等其他因素。

由此看来,上交易所进行流通对于加密货币来讲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要想长久的生存并让“流通”真正体现价值,还需要技术的不断发展、社区的长久和谐建设以及项目的诚信。

就分叉币来看,链得得App发现BCH硬分叉后的一周内包含火币、OKEx等交易所都暂停了BCH的交易、充值与提币。

OKEx关于暂停部分BCH交易的公告

Jeff向链得得App解释,分叉过程中会原链与分叉链会趋于动荡。而对于分叉币来讲,一个币在刚分叉时系统和节点往往变化大,容易遭受攻击,如果交易所马上就持有这些币的话,是有巨大风险的。交易所往往会观望一阵,待到节点足够多了,再恢复交易,当然如果节点一直不够,可能永远不会上币交易,这也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方式。

分叉币生存法则

首先,加密货币分叉并产生新的代币需要足够的理由,其中最正当的理由便是“社区内部的分歧”,并使新的分叉币种获得尽可能多的社区成员支持或承认。其次是技术,分叉币需要相对于原链有技术上的升级、功能上的完善、需求上的进一步满足,分叉币项目团队也需要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去支撑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升级和优化。第三,分叉币需要有足够的用户(矿工)。

分叉币需要有足够的用户去使用,一方面可以加大链受51%攻击难度,而是可以保证社区的建设。第四,分叉币与众多加密货币一样,也需要流通,通过交易被更大范围的认可和支持。而以上三点共同决定了分叉币能否进入二级市场交易流通,并在流通之后依然决定着分叉币的命运。

一个分叉币想真正拥有成长空间并不是一件低门槛的事情。获客及融资成本陡升,让分叉币在共识散落的熊市中生存日益艰难。

分叉只是开始,空洞的噱头如今也不再能激起浪花。正像很多区块链从业者所说的那样,“踏实做事”才是区块链团队真正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分叉币也不例外。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MyToken(www.mytokencap.com)Opinions and positions;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have questions abou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