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三十年的香港科创,能否借助Web3卷土重来?
原文作者: Jack ,BlockBeats
随着 FTX 事件的波澜逐渐褪去,加密行业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了发展与建设中来。过去一个月市场的接连暴雷,动摇了许多从业者的目标和信心,过去在大家心中的「绝对权威」都倒下了,还有谁愿意支持 Web3 的发展?迷茫之际,我们似乎已经忘记本月初在香港吹起的那股大风。
11 月初,香港特区政府在第 7 届 金融 科技周之际公布了《香港虚拟资产发展 政策 宣言》,一时间,香港成了人们眼中的「未来 Web3 中心」。但在热烈的呼声浪潮中,香港「发展科创」的口号却无人问津。过去十年,「发展科创」这个词被港府反复提及,却始终没能实现。在当前国际脱钩、国内循环的大背景下,这个词汇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发展香港成为「国际科创中心」更是进入了中央的十四五规划。
展望香港虚拟资产的未来,我们需要问清楚,为什么香港科创总是失败?如今的香港有什么变化?创业者们应不应该积极响应?BlockBeats 采访了前香港数码港主席林家礼博士、香港区块链协会会长唐仪,以及在港 Web3 创业者 0 xLeon。
香港科创:失落的三十年
上世纪 90 年代后,中国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北迁,进入朱广深发展,香港逐渐陷入 产业 空心化困局。过去十年,港府多次提出「再工业化」,却始终没能顺利完成转型升级。而在大洋彼岸,同样经历了去工业化阵痛的波士顿却与香港形成了鲜明对比。过去十年,波士顿成功完成转型,成为现今美国的创新之都,这座城市如今有 2000 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土地面积只有香港的五分之一,人口不到香港的十分之一。
香港科创的问题出在哪里,经济学者们吵不出定论,如何发展科创产业,也成了一直困扰港府的难题,就这样,香港科创度过了失落的三十年。要在一篇文章里讲清香港科创的病根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是总结出这个议题里一些反复出现的字眼。
孤岛
关于香港经济的讨论里,「孤岛」或许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汇。伦敦、纽约、上海、东京,世界各地的服务型中心城市都与各自的腹地有着紧密无障碍的跨区域经济活动,但香港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个孤岛经济体。所谓「紧密无障碍」,无非说的是人才、物流、资金以及信息 技术 等方面的高效流动,但香港和珠三角腹地,却因为不同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一层生硬的隔离,在上述几个方面的流通上均存在一定的不便。
拿资金来说,尽管香港已是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但大部分内陆公司是无法便利地将在香港所融资金拿回内地使用的。香港创业板开板 20 多年,仅有约 20 家广东科技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而 09 年才开板的深交所创业板,却有上 100 家广东公司上市,近几年很多企业更是直接选择到境外上市。
人才方面的流通也存在阻碍。过去香港市民持回乡证,往返尚且方便,但内陆前往香港就比较麻烦,持港澳通行证办理的签注几乎无法商用,长期在港工作的人也很难实现内陆通勤,这种问题在疫情背景下更加凸显出来。此前香港数码港高管就表示,疫情导致香港与内地之间联系减少,很多项目融资变得困难,将香港打造成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会变得更加缓慢。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孤岛理论」,毕竟新加坡、台湾也同样是孤岛,为什么他们就发展出了自己的科创产业?实际上,无论是新加坡还是台湾,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都努力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工业制造业,延续了实体经济的香火。而香港在「去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完全外流,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02 年,摩托罗拉位于香港的工厂由于土地、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宣布永久关闭,将生产线迁至天津和吉隆坡,「硅港中心」也变成了凤凰卫视的办公楼。香港过去曾拥有首屈一指的芯片生产链,如今却只能为国际电子零部件做转口贸易中介,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成为一个旁观者,无法参与到全球协同创新中来。
惯性
CrossSpace 创始人 0 xLeon 从 09 年来香港读书,至今已经在香港金融行业工作逾 10 年,去年进入 Web3。在他看来,香港金融方面人才无论是质量还是密度,都是首屈一指的,「香港无论是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大家都很勤奋。在股票市场,主要的亚洲 投资 基金还是以香港基金为主,凡是交易类型和投资类型的业务,香港都是更占优的」。
的确,香港有完善且全球一流的金融法规和制度,做金融毋庸置疑。但搞科创和搞金融不同,科研是很难讲经济效益的,往往是「十年磨一剑」,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上的前瞻布局和政策倾斜,以对抗市场的短视风气。而香港向来侧重金融,其益出价值又流入了房地产等领域,在一个大家都想赚快钱的环境里,没人愿意涉足风险高、周期长的科技创新。
在一次与香港官员的对话中,大疆的创始人汪滔说到:「大疆是不会去香港的,深圳有全球最好的产业链,有最好的工程师」。汪滔也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但成就其事业的地方不在香港,而是深圳,他这一句话,道出了当前港深两地的差异与无奈。在当今香港,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远不及金融、医科、法律等专业学生,平均薪资要低上数倍。而除了薪酬上的差距,还有就业岗位的匮乏,每年香港的工科毕业人数占比超过两成,但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却只有 7% 。
另一方面,尽管香港的大学都是世界顶尖,培养科技人才的能力却不足,研发中心规模较小,难以跨院校、跨学科研究,就像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指出指出的那样,「香港有名牌大学,但没有研究院,产生了科学理论,但产生不了技术」。
这一点,也尤为鲜明地体现在香港的加密产业发展史上。早期的 Crypto 没有太多使用场景,更多是投资和交易,这就要专业的金融人才,所以我们才看到 SBF、Arthur Heys 这些加密巨星,无一不来自香港金融市场,OKEX、Huobi 和 Binance 也都先后在香港设立过总部。但在 DeFi 、 NFT 等创新领域出现后,加密产业与香港人才市场不再对口,其中心便开始逐渐向港外转移。
有意思的是,同样身为金融背景出身的人才, 0 xLeon 却是在看到加密领域的诸多新场景后,才决定 All In Web3 的。 0 xLeon 告诉 BlockBeats,自己当时主要看的都是增长股,从新能源、教育、医疗再到新消费,发现各行业的渗透率越来越高,机会越来越少,而 Web3 却正值 DeFi、NFT 爆发期。新一波创新浪潮成功地吸引了 0 xLeon 的注意力,「我知道成长股最有爆发力的一个阶段,就是它的行业确定性很强,但渗透率又极低的时候,所以我就毅然决然地决定换一换赛道,进入这个新行业」。
「积极不干预」
辞职 All In Web3 后的 0 xLeon 找到了自己做程序开发的高中同学,合伙创办了 CrossSpace。在考虑公司注册地时, 0 xLeon 没有选择自己熟悉的香港,而是和很多 Web3 项目一样,前往了新加坡,「我们那时候也知道,新加坡那边对待加密的政策还不错,但还在想要不要在那边注册公司的时候,就拿到了有政府背景的资金投资。反过来,当时香港这边是有一定不明朗性的」。
0 xLeon 所说的这种「不明朗性」,实际上就来源于港府「积极不干预」管治哲学。这种「不明朗」,甚至不是说风险,而是加密创业者完全不清楚在香港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区块链的项目。换句话说,政府对待加密行业到底有什么态度,是完全不清楚的。
多年来,香港在发展科技上并不是没有机会。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香港的电子产业盛极一时,大批国际高科技企业都想在香港设立亚太研发中心和工厂。香港回归后,内陆也曾提出与外资企业在香港联合创办工厂的提案,但港府很珍惜世界对其「经济自由度」的赞美,长期奉行的「积极不干预」方针,不对经济进行中微观层面的调控。在内陆改革开放后,资本开始做出自然选择,香港也没有出台政策挽留,把发展技术的机会传递给了珠三角地区。
到了加密产业也是如此。 0 xLeon 告诉 BlockBeats,很多从业者认为香港的政策环境不友好,香港政府有一定责任,「实际上香港原先的监管主要是针对 交易所 ,并不监管元宇宙、 GameFi 这些其他应用场景。但大家看见交易所都走了,港府也没有站台说自己要支持 Web3 发展,就总觉得香港不是很『Crypto Friendly』」。
在新加坡,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政府的沙盒监管非常清晰,罗列十几种情况,以说明监管范围。此外,新加坡主权基金旗下的 VC,还会在签证和办公场地等方面给予团队支持,同样体现出当地对行业的支持态度。「你是知道政府挺支持加密产业的,也知道可以做哪些项目、在哪里申请牌照,这种清晰感也就给了我们 安全 感」。
过去几十年,香港从政府到市民,都对发展科技有过太多迟疑,太多像中芯国际、大疆这样发展科技的机会曾摆在眼前,却没有珍惜。可以设想一下,倘若彼时的港府同样像新加坡政府一样积极有为,介入重大投资、给予相应政策,如今的香港科创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不一样的科技周
直到去年,出走深圳的科技公司高管还在感叹,港府若想推动科技发展,就必须大幅度改革,长期布局创科生态和鼓励政策。「投资都是跟政策来的,如果政策不鼓励,企业是不会过来落地的」,在一次采访中,恒光半导体科技行政总裁刘振韬提道:「因为创科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回报周期相对长,若没有一个很强劲的支持,那些公司分分钟死掉」。
一面是科技行业的苦口婆心,一面是香港政府的「积极不干预」,香港发展科创产业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即使有了科技园、数码港等生态和政策的布局,港府支持科创事业的态度和形象却鲜有触及到科技领域的创业者。但在这次金融科技周上,情况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港府卷起来了」
过去在香港,「拿了牌照就失去市场」是加密圈默认的共识,在很多人看来,香港证监会过于严苛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 7 号牌照,是「赶走」大部分加密机构的主要原因。 18、 19 年,特区政府的「牌照新政」公布时声音响亮,但实际申请的公司却不多,因为平台上的每一个币种都必须经过香港证券会的批准,并且只能为机构和专业投资者提供服务,到最后也就 BTC 、 ETH 等四五个币种得到了批准。
一旦拿到牌照,就必须合规运营,每一个客户都要提供 800 万流动资产证明,这样的要求,直接把 95% 的散户市场从机构的手中夺走了。拿到香港第二张 7 号牌照的 HashKey,为之耗时两年,花费了约 2000 万美金,就像肖风说的,「花这么高成本,搞了个牌照反而把自己绑了起来」。
但在今年 10 月 31 号,金融科技周的第一天,特区政府宣布了虚拟资产新政,中国香港科创再出发,力图成为全球虚拟资产和 Web3.0 的发展中心。尽管大会「含 3 量」远低于在新加坡主持的 Token 2049 ,但能感受到的是各方与会者对 Web3.0 产业的强烈关注,「港府卷起来了」,是许多人对本届科技周的评价。
在 0 xLeon 看来,《宣言》最大的意义,是代表了港府在对待「干预经济」这件事上一个态度的转变,「这说明监管开始有边际的放松了,尤其是针对散户开放的交易所牌照,另外港府也会主动去尝试发行一些加密原生的项目」。科技周期间, 0 xLeon 和许多特区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发现,港府其实已经给予了科创极大的鼓励和扶持,「你能逐渐看到香港官员对这方面的重视,以及香港政府的诚意」。
香港近几年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变化,特区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在科创领域投入了上千亿港元,从基建到政策等方方面面都有改善,目的就是要把香港战略展转型成一个国际科创中心。前香港数码港主席林家礼博士在采访中说道:「这几年香港重振科创走得坚定不移,政府也抱着诚意去聆听业界的建设性意见,香港的初创企业从一两千家增长到现在的四五千家,我很赞赏特区政府的这种政策定力和决心」。
过去几年,林博士一直在积极推动香港科创领域政策的改革,鼓励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一个类似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深圳新创投的战略投资平台,「无水不行舟,发展科创一定要有风险投资的推动。科创人才来香港如果能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就是打了一剂强心针,其他的机构投资者也会一呼百应」。现在,入驻数码港的科创公司从种子基金、培育计划、加速器再到海外拓展,每个阶段都可以申请到相应的资助,加起来能有 100 万港币左右,此外还有相应的人才补助计划,帮助公司招聘科研人员。
大会期间,特区政府宣布将额外设立一个 40 亿美元的科技基金, 0 xLeon 相信,有了港府这次态度上的转变,新的资金扶持很可能会向 Web3.0 领域倾斜。科技周还没结束,他就已经见证了获得政府资助的一些案例,也感受到了港府在发展科创和 Web3 方面的配套支持,「等于说,香港的加密监管正在逐渐地放松,而新加坡因为一系列爆雷事件,态度正在变严。尽管最后我们不能确定到底谁监管会更松,但至少你是能够感觉到这种边际变量的」。
谁是靠山?
值得注意的是,在叫好「香港 Web3」的声浪中,我们不时还是能听到来自加密 OG 们的顾虑和担忧。在常年高压政策的管制下,加密圈子形成了一套「愤世嫉俗」的判断标准,对待这次的政策宣言和科技周,许多人也默认「Price In」了香港发展 Web3 的政策性风险。
大家人似乎都忽视了内陆对于发展香港科创的高度重视。 2019 年,总书记在亲自谋划部署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中,明确支持香港「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今年 6 月,又再一次考察香港科学园,与园内创业者们交流时再三强调,希望香港能积极发挥国际化等优势,贡献国家所需。
「中国香港一国两制的体制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对接整个世界,但也有自己的监管框架,在虚拟资产方面的改革解决了这个行业的一大问题,即没有良好的、适当的监管」,林博士说道,「只要用好一国两制,香港和内地完全是双赢的,大家这方面可以放心,放手在这里大干一场」。
在百年变局的背景下,出于主动或被动的原因,我们格外强调「自主创新」,从全球协同创新的关系中脱离出来,构建自己的价值链,从而避免在技术上被卡脖子。这时,香港在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承担「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就变得愈发重要。
就在香港科技周开幕后不久,中新网便于 11 月 2 日电文 :总书记多次表达对香港科创发展的关心关怀,为香港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指明方向,「国家已将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纳入『十四五』规划,对香港有很高的期望」...「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内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优势,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贡献,是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逐渐转向「内循环」的大环境下,近来香港与内陆的联系已越发紧密,你很难不去相信,香港发展 Web3 的背后,没有来自内陆的支持。前不久,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发展创新科技,是香港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战略选择。随着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的科研人才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级科技任务」。
我们也看到,国家科研经费「过河入港」、科研仪器设备入境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在总书记和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相继实现和出台。为深化港深合作,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还开展了人才住房面向香港人才配租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香港创科中心的定位,是我国应对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一棋,也是香港发展创科的最后机会。在这一时刻展现出对 Web3 和虚拟经济的友好态度,无不可视作是香港政府对这两个要点的把握。
发展 Web3,香港科创的新角色
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概念的形成,本就因香港而起,但在角色演变的过程中,香港却变得颇有些尴尬。过去十年,深圳的经济总量、科技产业优势均超过了香港,广州、珠海也紧随其后,部分人甚至认为深圳可以取代香港,担当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在大湾区的建设任务中,香港似乎始终都是一个仆从者。随着 Web3 的发展,香港是否在科创事业发展中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合身的角色?曾经阻碍香港科创的问题,还会再次阻碍加密产业在香港的发展吗?
监管?功课已经做好了
香港区块链协会会长唐仪在采访中告诉 BlockBeats,香港发展虚拟资产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与国际接轨,同时又自成一套的监管体系,「香港在证券法这方面,能在美国证券会相关法律上,搭建自己的框架,未来内陆也可以借鉴香港这方面的法律」。
香港目前的虚拟资产监管主要由现货和衍生品市场两个板块构成。在现货方面,香港已有法可依。香港采用美国证监会的 Howie Test 测试,来鉴定项目或机构发行的 Token 是否属于证券型通证,即具有集资属性的证券。在该测试检验下, 90% 的 IC 0 Token 都具有集资属性,需要在美国证监会登记股票、接受审计等,实际上,美国证监会过去也诉讼了很多发行了 Token 的项目,香港证监会也会采纳美国证监会的解释,作为一层监管指引。
而比特币和以太坊这类 Token 则被定义为功能性 Token(Utility Token),因此不需要进行登记和审计。每一个在市场上流通的 Token 都需要通过独立的司法案例甚至法律诉讼,来判决它究竟是证券型通证还是功能性 Token,「你可以像 Ripple 一样,向证监会提交法律意见,和证监会打官司,论证他们的解释不对」,唐仪说道。
关于衍生品,当前没有得到香港证监会批准的期货业务,是违反香港赌博法的,证监会此前也因此警告过 BitMEX 等平台。尽管现货产品对加密平台来说利润并不大,但当下只有香港马会一家组织能够提供赌博性产品。香港证监会此前考虑过开放对市场的监管,但唐仪告诉 BlockBeats,FTX 的爆雷,让香港证监会变得更加谨慎。「美国也没有开放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只开放了比特币 ETF,SQL、Gemini 等一批很有实力的公司的申请也都没有批准。我认为香港不会开先例,而如果美国开放了衍生品监管,香港也会紧随其后,在一两年内放开」。
当然,发展虚拟资产不光只有上述两个领域,Web3 是一个广泛的定义, 公链 、DeFi、NFT、GameFi 等都囊括其中。林博士表示,未来香港相关方面的法律改革也会时俱进地推动,在普通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在 web3.0 的年代,我们要去探讨 DAO 对公司合作的影响,也要探讨公链的法律意义和内涵等等,接下来还有很多改革要做,但我非常有信心」。
拿了牌照,也不丢市场
不可否认,FTX 的暴雷给香港的虚拟资产新政送上了一个烫手的开局礼物,即便如此,香港对发展虚拟资产的决心却没有动摇。「香港政府已经做好功课,铁了心要拥抱虚拟资产」,林博士所谓「拥抱」其实并不简单,他认为,特区政府同时考虑到了创新跟监管的「双剑合一」,这次新政鼓励创新,但对投资者的保护是丝毫没有放松,「整个新政和宣言精神是稳中求进,尤其是在 FTX 暴雷之后,我们更能看到香港监管的可贵之处」。
香港向来是最重视投资者保护的金融中心, 08 年雷曼事件,唯有香港投资者得到了保护。在加密领域也同样如此,唐仪认为,强监管和高成本将是未来香港加密产业的特征,「全球的加密发展趋势,首先就是打击不合规的交易所,其次是加强合规交易所的监管。未来发行 Token 成本不会下降,还有可能会增加」。
FTX 爆雷后,无论是美国还是香港证监会,对加密行业的监管都会变得更加严格。在看到中心化交易所的风险后,保险公司也会相应调整自己的费用成本,「一定要想办法让带有诈骗性质的交易所得到遏制,让合规的交易所能够成长,而只要合规成本肯定会高,包括法律、审计、保险,未必需要肖风先生说的 2000 万美元,但一定低不了」。
但高成本并不等于没有吸引力。林博士认为,良好的监管门槛,恰能够更好地吸引机构和散户投机者,「没有监管门槛,机构也不会投放太多的资金,没有保护就让散户参与也是不行的,所以香港做了一个平衡」。实际上,大部分加密机构不愿意走合规路线,是因为申请的牌照夺走了自己的市场。唐仪告诉 BlockBeats,机构并非不愿意花大成本,而是不愿意为了 5% 的市场大出血。「机构要的就是 95% 的散户市场,如果监管成本能够将其涵盖,对很多机构来说就值了」。
另一方面,即便现在监管禁止散户参与,香港许多百姓手里也仍持有各种各样的加密 货币 ,大部分是通过名不见经传的 OTC 平台,以及 FTX、Binance 等境外非监管交易所买入,一旦出现散户被骗的情况,怎么维权?政府要不要兜底?这些都是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因此在监管的基础上开放散户参与,也是保护散户投资者的一种方式。唐仪相信,有了对散户开放的牌照,Token 通证化未来在香港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业务,「我觉得未来『山寨币』的机会会越来越少,通证化『合规币』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微妙的金融科创
与其他科创不一样,区块链最初本就是一项金融科技,为金融而生,因金融而起,早年的加密交易所更愿意在香港发展,也是因为香港亚洲一流的金融人才和资本市场深度。虽说随着以太坊等生态的发展,如今的加密行业发展出了 Web3 的概念,但其内核依旧脱离不了金融的本质,当前的公链、NFT、GameFi 等无一不嵌套着去中心化或者中心化金融的影子。
然而整个 Web3 领域过去一年可谓乱象层出,DeFi 土狗机枪池、NFT 团队 Rug-Pull 的案例数不胜数。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当前大部分生态建设者过于缺乏传统金融在风险管控和机制设计方面的经验,毕竟大部分 开发者 都是非金融背景的。从这个角度看,发展虚拟资产和 Web3,是香港为自己找到的一个「对口专业」,香港的一流金融人才,正是这个行业未来几年需要的。
其次,发展蓬勃的加密产业,合规、高效的融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香港常年是世界融资规模最高、最频繁的金融市场,在唐仪看来,这同样是香港吸引加密创业者的重要优势,「我觉得香港在未来的区块链和虚拟资产领域也会是一个金融中心,世界大大小小的投资人和机构,都可以来香港,加入合规的虚拟资产投资」。
另外,加密行业还有一个与其他科创不同的特点,即它相对较低的开发成本和更加迅猛的迭代速度。一项科创技术,不需要十年磨一剑,还能带来可观的非对称性回报。这种行业早期的技术特征,吸引的不光是香港地区的投资者,当然了,对阻碍香港科创发展的「短线思路」也起到了一定对冲作用。
当然,在香港谈科创,避不开生活成本和土地资源的问题,过去许多香港科创公司北迁,多少也都是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但一方面,疫情后的香港房价受到冲击,居住和办公的成本都相对低了很多,唐仪也告诉 BlockBeats,包括香港区块链协会在内的许多组织和政府部门,也愿意设立孵化基地和基金,尽力为创业者们打造更好、更低廉的办公地点和开发环境。
另一方面,Web3 行业一向提倡分布式灵活办公,地缘因素的影响不会像传统科创公司那么明显。「它本来就是一个全球化的生意,而不是像 Shopping Mall 那样,固定在某个地区开」, 0 xLeon 说道,对他来说,香港优质的资本和人才资源已经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很多国内程序员背景的公司财务和国际化做得不好,就可以在香港找到更合适的 COO 或者是 CMO,这就是一个边际的变好」。
国产 Web3 试验田,东南亚 GameFi 生产港
互联网裁员浪潮后,大量来自腾讯、阿里的「厂内人才」纷纷涌入 Web3 寻找机会,一度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项目。但在当前的国人 Web3 圈里,由于内陆没有合规的政策空间,选择「大航海」,到国外社区发展成了许多项目的发展路线。但在唐仪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以及香港发展虚拟资产的决心,为内陆的 Web3 创业者们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现在香港有了一个合规的「实验基地」,港府也会把区块链作为吸引金融科技人才的特批条件,加入此前的优才计划,这对于国内 Web3 从业者是非常理想的」。
与其他「Web3 圣地」相比,香港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新加坡和迪拜搞 Web3.0 ,很难接触到全球最大、最有价值的内地市场,「国内的 Web3 创业者不一定非要跑到迪拜或者新加坡,其实最好的地方就在眼前,就在香港」,林博士说道。
特区政府在科创领域的持续投入,为虚拟资产在香港发展创造了许多潜在契机,「香港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中心,在这方面可以借助 NFT 解决方案,做出规模效应。还有未来持续推动的绿色金融,绿色债券和 STO 的结合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林博士看来,Web3 对香港的重要性,在于其对香港的产业赋能,通过 Web3 让数字经济的质量和总量都得到提升,盘活香港的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
0 xLeon 在采访中告诉 BlockBeats,自己的 Web3 项目 CrossSpace 计划在线下做很多尝试和试验,引入更多 Web2 用户,「我们之后可能会和香港一家非常大的线下连锁咖啡店合作,把 CrossSpace 一整套的 NFT 卡牌收集系统和解决方案与咖啡零售结合起来」。未来,在 STO 和 HKD 等政策性技术的支持下,香港能为 Web3 的创业者创造出更多类似 CrossSpace 这样的虚拟资产应用场景,香港也有能力成为第一个在 CBDC 治下,将虚拟资产融入社会生活的城市,这样的环境,也是加密产业创新的最佳培育皿。
另外,BlockBeats 在采访中还注意到,香港对发展 GameFi 有着浓烈的兴趣。在科技周前,林博士专程前往澳洲,邀请 StepN 团队入驻数码港。在《香港虚拟资产发展政策宣言》中,港府也表示将大力支持 NFT 的发展,Animoca Brand 在香港孵化的元宇宙项目 Sandbox 也在大会期间多次被提及。林博士表示,自己非常看好 GameFi 和 Play To Earn、Move To Earn 等 Token 经济模型的未来,以及其带动实体经济的潜力。
实际上,在香港发展 GameFi 的好处甚至可以上升到战略层面。 20 年新冠疫情席卷线下工业后, Axie Infinity 等 GameFi 游戏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爆发,在此之后,香港许多加密领域的组织就一直对此保持关注,唐仪告诉 BlockBeats,东南亚地区庞大的 GameFi 市场,同样是香港发展 Web3 的绝佳机会,「香港区块链协会和越南区块链协会近期做了一个活动,了解到越南有 1 亿人口在探索 GameFi,其中很多项目都来自内陆开发者」。
其实国内很多移动手游或 MMORPG 网游的开发者都考虑融入一些 GameFi 的元素,香港则能为国人 GameFi 的创新提供合理的法律框架。唐仪告诉 BlockBeats,很多 GameFi 是直接使用以太坊,其中的 NFT 也大多是游戏角色或者装备,不具有证券型通证的属性,在产品开发上有很多自由,「我觉得未来中国的游戏产品如果转变为 GameFi,完全能够输出到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市场,而香港就可以作为一个『桥头堡』」。
所以,香港能不能冲?
历经三十年跌跌撞撞,香港科创整装再出发,对把香港发展成全球虚拟资产和 Web3.0 中心的目标,林博士充满信心,「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我相信香港可以做到。东风真的已经来了,大家应该尽快把握住机会」。法律框架和金融人才的积累、政策和资金的积极干预,都为香港发展虚拟资产蓄足了力量,而 Web3 迭代迅速、分布式工作的技术特征,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阻碍香港科创的种种困难。所以对 Web3 的创业者来说,香港此次发展机会能不能冲?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换一个角度来说,香港科创能否再次崛起于开发者其实并不重要,在 Web3 领域,创业者们并不需要参与城市竞争的赌博游戏。「我觉得这次科技周真正产生的影响,是很多开发者开始考虑,团队要不要在香港开一个分部?这对团队来说,相当于多了一个选择」,对于像 0 xLeon 这样已经在海外有办公地点的创业者,同样也可以从香港的虚拟资产新政中获益,自己也不需要放弃自己已有的优势条件,「这件事情在我看,就是从原来的 1 变成了 1.1 ,只有变好,没有不好」。
过去,新加坡的确是加密圈公认的最优选择,但移民浪潮的持续高涨,也让新加坡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如今在新加坡,买车要花费上百万元,买房更是一户难求,而随着越来越多的 Web3 项目涌入,新加坡加密行业的门槛变得很高,政府给予的支持也相对少了,新项目和小团队在这里融资发展的难度早已不比当年。「机会都是跟着边际变化走的,因为已经存在的事早被 Price In 了」, 0xLeon 说道,对于还在观望的创业者,香港绝对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毕竟机会多,对手少。一句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投身香港虚拟资产事业,一定是宜早不宜晚的。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