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程序员转行Web3如何判断岗位是否可靠?
作者:金色财经专栏邵诗巍律师
近一年,我们陆续接触到不少来自金融科技、支付行业、数据服务等传统领域的职场人咨询。
他们中,有深入一线编码的后端开发者,也有统筹架构设计的资深工程师;既有推动业务落地的产品经理,也有负责系统迭代的技术负责人。
他们大多在原有领域已积累多年经验,却在职业发展的某个阶段,开始对“Web3”这个曾经遥远的新行业,产生了兴趣——不是出于热血,也不是盲从风口,而是因为现有轨道渐渐变窄,而Web3似乎提供了另一种想象空间。
1 转型Web3,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过去两年,Web3逐渐从“行业概念”走向“真实岗位需求”。招聘数量上升的同时,也出现了更清晰的人才画像和更具象的用人需求。
一方面,政策与产业的推进正在提速。香港持续发放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牌照,加快虚拟资产的合规落地;阿里、京东等头部企业相继试水稳定币、RWA(现实世界资产)等新赛道;越来越多国内技术团队选择“出海”,在新加坡、迪拜等地设立Web3项目主体,对接全球市场与融资资源。这些变化,让Web3行业释放出大量技术岗、产品岗、合规岗、市场岗的招聘机会,也让“转型Web3”从构想变成了行动。
另一方面,在第三方支付、金融科技、数据服务等传统行业,一批具有资历和经验的职场人,正面临“职业转型窗口期”。有的人感受到技术迭代和平台策略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有的人逐渐对重复的产品形态和业务模型失去热情;也有的人在思考如何在收入增长、生活方式、技术积累之间重新做出平衡。
“去中心化”“远程办公”“币本位收入”“自由度高”……这些过去看似小众的表达,如今开始出现在更多程序员、开发者、产品经理的浏览记录中。
Web3行业的确正在提供另一种职业路径。只是,对你而言,它是一道通往风口的窗口,还是一扇未知的风险之门?
2 月薪9万的产品经理岗,该不该接?
前段时间,一位打算转型Web3的朋友找到我,说想请我帮他分析一个机会。
他目前在杭州一家中型支付公司做产品经理,年薪在50万左右,已经工作将近十年。过去这些年,他主要负责支付链路与清算中台的产品设计,对接过微信支付、银联、外卡收单等渠道,也跑过一些行业方案,比如为跨境电商平台设计外卡结算接口,给连锁餐饮做聚合收银方案。
“现在的业务,说实话已经非常稳定。”他说,“我们团队这两年基本都在做规则配置、系统重构、清结算对账的流程梳理,或者升级几个老系统的收银组件。很久没碰到从0到1搭一条支付链的机会了。”
身边的同事,多数人也卡在了同一层楼。经验足、能力不差,但没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公司本身也在收缩,内部创新项目越来越少。
就在这个背景下,他收到了一个Web3交易所的猎头邀约。岗位是“交易产品负责人”,月薪9万,用U结算,平台设在新加坡,工作模式是远程办公,协作方式主要通过TG、Slack和Google文档。
据面试反馈,这个岗位的主要职责是主导撮合引擎、订单管理系统、清算规则、交易风控逻辑的产品设计。从语言栈到底层结构,都与他之前做过的系统非常相似,用的还是Go和Java。
“听起来确实挺香的。”他犹豫了一下说,“但我心里总有点不踏实。”
“这种平台,在国内到底合不合法?”
“我人在杭州,公司在海外,出了事我会不会有风险?”
3 各行各业的职场焦虑
像上面那位产品经理一样,近两年,我们陆续接触到不少来自金融科技、支付系统、互联网券商、银行IT等背景的职场人。
他们的简历不差:在大型系统中摸爬滚打多年,具备稳定的技术和产品能力,也早已习惯多部门协作、跨境对接、流程压测。但在当前的行业周期里,不少人开始感受到一种“结构性停滞”。
项目趋于重复,工作内容被逐步标准化;晋升路径受限,高层流动极低;组织开始从扩张转向收缩,绩效评估愈发保守……一边是已经积累的经验和能力,一边是停滞不前的现实,很多人不甘于继续内卷,却又一时找不到跳出去的支点。
Web3最初只是个陌生词,慢慢出现在招聘平台、朋友圈动态和猎头的电话里。
有人是因为一次绩效谈话后开始搜索“程序员的出路”,有人是刷到远程岗位招募帖,第一次点进了“Web3求职”关键词,也有人,是朋友说“你背景很匹配”,才开始了解这个行业到底在做什么。
但他们的出发点并不一样。
有的人刚过三十,开始担心中层岗位的稳定性;有的人厌倦了流程至上的工作节奏,希望能有更多话语权和参与感;也有人渴望自由、远程、全球化项目带来的新生活方式。
对独立开发者而言,这样的转型动因则更加直白:Web3领域项目多、技术选型新、任务边界清晰,还可以同时参与多个合作,以代码质量换回U或Token——这在传统行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自由。
但在真正开始“转型Web3”之前,几乎每个人都会卡在几个关键问题上:
“没有行业经验,我该怎么入场?”
“币本位薪资、远程协作,真的是我想要的工作方式吗?”
“这个行业,还能再等几年,还是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
他们不确定,也想听听更懂这个行业的人怎么判断。
4 转型前,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以程序员为例,在真正迈入Web3之前,绕不开几个基础问题:
我过往的技术能力能否迁移?
是否要补链上开发的基本技能,比如 Solidity、钱包交互、合约部署?
官方文档都是英文的,我的语言能力能否胜任?
项目主体在海外,薪资用 U 或 Token 结算,我如何安全收款?会不会触碰到国内监管红线?
这些问题,其实很多人在做职业选择时已经考虑过。但真正隐蔽的,是那些你意识不到的法律风险。
我曾代理过一起“开设赌场案”。当事人是一名后端开发工程师,在某 Web3 交易平台担任核心技术岗位,案发前刚被提升为技术管理岗。
在看守所会见时,他对我说:“我们平台设在海外,服务器也在国外,没有面向中国大陆用户,我应该不会有责任吧?”
我问他:“你们有没有做 KYC?后台能看到用户信息吗?”
他说:“只能看到用户登录的 IP 地址,其他没有。”
我又问:“如果用户用 VPN 登录呢?”
他愣了一下:“这个识别不了(是否中国大陆用户)。”
我继续问他是否了解平台的宣传方式,他回答:“我们技术和运营基本没交流,不太清楚。”
问题就出在这里——
他没有意识到,哪怕平台在海外,但只要他本人在国内工作,能接触后台数据,就有可能落入国内司法的“可管辖范围”。
他没分析过平台的交易逻辑与主流合约结构有什么差异,是否构成高风险;
他不了解公司对外的宣传策略,也没关注自己所开发系统的合规边界。
甚至,作为能看到用户登录数据的开发者,他也没有意识到,KYC机制的缺失,可能意味着什么。
并且,作为技术负责人,他竟并不清楚平台是否真正落实了反洗钱机制与实名验证。
这位程序员有名校背景,也有大厂履历,原本希望借 Web3 实现职业跃迁。结果却因为缺乏合规意识,在技术管理岗位上被卷入刑事案件,不仅工作受损,还承受巨大舆论与家庭压力。
5 结语
Web3行业的确给出了不一样的机会:更自由的工作方式,更高的收入上限。它吸引着一部分厌倦了传统职场节奏的开发者,也激发了不少对新技术、新模式敏感的产品经理、架构师、独立开发者的跃迁意愿。
但与此同时,节奏快、规则不明、责任边界模糊,也是一体两面的现实。
在迈出这一步之前,或许你可以先问问自己:
面对未知,我真的准备好了吗?
Tom Talk Partners with MZZC Global Foundation’s Crypto Investment Fund to Its Expand Web3 Gaming Global Presence
With the strong financial backing and DeFi expertise of MZZC Global Foundation, Tom Talk is well pla...
PEPE vs Layer Brett: Ethereum’s Meme Titans Clash, Experts Weigh In on the Future of Both
Layer Brett presale heats up as Ethereum’s new meme coin challenges PEPE with Layer 2 scaling, staki...
WeNode and INTOverse Unite for the Next-Gen Web3 Ecosystem
WeNode taps INTOverse to build a Web3 super app that integrates wallets, SocialFi, identity, offe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