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新战场:Stripe 和 Circle 的 Layer 1 之争
作者: Charlie
一天两条稳定币 Layer 1,震动了整个 crypto 和 fintech 界。
Stripe 的“Tempo”从隐身状态被曝出,Circle 则在财报节奏中官宣“Arc”。
表面上看,都是为支付而优化的公链。
但底层逻辑完全不同:一个是掌握商户和开发者分发能力的支付服务商,另一个是 USDC 的发行方,正尝试把一枚稳定币升级为一套网络。
先回答最直白的问题:为什么不学 Coinbase(Base),或者像 Robinhood 一样做 规划自己的L2?
如果你的优势在于分发、在于把海量存量用户和商户“一键迁移”到链上,那么 L2 是最顺手的解法。
继承以太坊安全性与工具生态,快速启动,顺带拿到排序器经济学红利。
Base 的崛起,技术并不惊艳,关键在 Coinbase 的流量入口与应用整合。这套方法论已经被验证。
那为什么 Stripe 和 Circle 都在谈 L1?
因为“支付链”正在成为独立赛道。
以 Tether 为中心的一批 L1 (Stable 和 Plasma)正在推动一个叙事:稳定币需要原生、面向支付的底层——稳定币做 gas、可预期的费用、亚秒级结算——而不是永远作为“客人”寄居在通用公链上。
这对 Circle 的压力显而易见:如果对手的美元稳定币开始绑定自己的结算层,USDC 不能永远只是“一个代币”,也要变成“那条铁轨”。
把镜头拉近,Circle 的动作并非简单“防守”。
Arc 与 Circle Payments Network(CPN)同向发力,更像是把 Visa 的“网络中的网络” (network of networks)战略搬到链上。
开放、EVM兼容、USDC 原生、面向支付与外汇、也为资本市场场景做准备。
它的核心在于战略性的让步:如果 Circle 选择把更多前端收入让给发行/分发伙伴,自己只拿网络级的薄费率,换的是更强的网络外部性。
这正是卡组织当年的取胜之道:少抽成、先普及、赢信任、铺端点。
在这个镜头下,“Arc vs Stable/Plasma”比“Circle vs Coinbase”更关键。
若 Tether 系的支付链把“稳定币原生 + 低摩擦支付体验”打成行业标准,Circle 不能只做通往他人铁轨的桥;它得拥有一条真正可被别人依赖的轨道。
同时,开放性不是口号:公证节点的分布与门槛、开发者工具的公共性、跨链与退出的易用性,决定 Arc 是“公共基础设施”,还是换了一身衣服的品牌专有通道。
否则,就会落入“去中心化—扩容—再中心化”的鬼打墙死循环。
回到 Stripe,Tempo 是否合适做 L1,取决于它是不是“真开放”。
如果 Tempo 是完全公有、许可最小化、EVM 兼容、原生互操作,Stripe 可以把自己的分发力变成公共网络的冷启动引擎。
不是建一个“商户花园”,而是点亮一条对所有参与者都公平的公共道路。
反之,如果治理、验证、桥接都紧贴 Stripe 自身,生态很快会产生依赖风险的顾虑:你今天是通行的“捷径”,明天可能变成绕不开的“收费站”。
Visa 早就给过行业教材:要想建立普遍信任,先做互联互通,才能有品牌价值。
因此,“谁该做 L1、谁更适合 L2”的判断,和商业模型一一对应。
对于 Circle 这样的发行方,走向网络层是有内在合理性的。
USDC 作为 gas、可选隐私、确定性结算、内置 FX,对跨境 B2B、平台类商户和部分资本市场工作流都有吸引力;竞品的时间压力也逼迫它尽快把“规模”转化为“网络权力”。
而对于 Stripe 这样的 PSP,已经握住“最后一公里”,二层往往是更优解。
少背一条 L1 的治理与安全包袱,多享一层的组合性与开发者好感;除非 Tempo 从第一天就把“开放性”写进了制度与技术里。
坊间对于两家的 L1 有个流行的判断:Stripe 打进攻,Circle 打防守。
这个判断的直觉不错,但还不完整。
Stripe 的确可以凭分发优势压缩冷启动成本,一声令下就能点亮需求;Circle 的确没有掌握用户末端,活动分散在多链与多伙伴。
但如果把 Arc + CPN 看作 “Visa 方法论” 的链上化,Circle 更像是在用网络战略重写游戏规则。
把外沿的环节商品化、把核心的结算层标准化。
即便前端大头收入让给发行方、交易所或 PSP,也要换来更大的网络面。
这样一来,它不需要追 Base 的量,而是重新定义自己的棋局。
真正的系统性风险,是“碎片化伪装成进步”。
如果每一家大公司都造一条“半开放”的支付链,我们会回到互联网之前的专网时代。
靠适配器勉强互通,成本高、韧性差。
判断标准不应该是 TPS,而是:是否可信地开放;是否易于退出;是否对“非合作伙伴”同样友好。
能否在不牺牲协议开放性的前提下规模化,才是摆脱“去中心化—扩容—再中心化”的鬼打墙死循环的奥义。
落到执行层面,给两家各推荐几条“硬指标”。
对 Circle 而言:按节奏把公测网拉起来;把 “USDC 作为 gas” 服务真实商户的流程打磨到无需培训即可上手;公布透明、可外部参与的验证节点标准;让 CPN 明确保持多链原则,避免“把流量往自己链上拐”的夹带私货短视激励。
对 Stripe 而言:要么像Celo一样转做 L2,要么把 Tempo 的开放程度推到极致:尽早引入外部验证者、将客户端与关键模块开源、把链级治理与公司组织解绑,把“网络中的网络”当作基本法,而不是市场话术。
分发仍然决定速度,但不能以协议公地为代价。
这不是速度与功能之争,而是“开放协议”与“品牌铁轨”的再选择。
Circle 的路径像一场披着“防守”外衣的“进攻”;Stripe 若要做 L1,就必须让开放成为结构性承诺,否则最聪明的开发者会用脚投票。
真正重要的,不是谁先喊出更高的 TPS,而是谁能在保持可组合性的同时,建立起跨主体的普遍信任。
这才是“不牺牲协议开放性的前提下规模化”的正确答案。
Ethereum Retail Mood Still Bearish: Perfect Setup For ATH Break?
Data shows Ethereum sentiment on social media doesn’t lean too bullish right now, something that cou...
VitaminAi Forges Alliance with Forcefi to Fortify Emerging Web3 Innovators
In collaboration with Forcefi, VitaminAi now aims to strengthen new Web3 innovators, enabling them t...
Best Altcoins to Buy With $250 Budget: Coldware (COLD), Sui (SUI) and Avalanche (AVAX)
With $250, investors eye Coldware’s Web3 phone presale, Sui’s breakout setup, and Avalanche’s ETF-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