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RTP
$195,611,058,286.48 +0.03%
24H LQ
$447,471,014.89 -0.11%
FGI
0%
ETH Gas
Cryptos
Exchanges

以太坊的过去、现在与未来:Vitalik 解读以太坊如何成为世界账本

Favorite
Share

原标题: Ethereum's Next Decade | Vitalik Buterin

主持人:Ryan、David,Bankless

嘉宾:Vitalik Buterin,以太坊创始人

整理 & 编译:LenaXin,ChainCatcher

本文整理自 Bankless 播客栏目与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的深度对话,他回顾过去十年的发展轨迹并展望未来方向,分享了从 The DAO 事件到 NFT 浪潮中汲取的教训、如果重头再来会有哪些不同选择。同时,深入探讨了以太坊不断演变的文化身份、隐私作为核心价值的定位、 L1 L2 之间的权衡取舍,以及 Vitalik 对以太坊在 AI 主导的未来中持续发展的构想。

David: 与最初愿景相比,以太坊当前发展是否符合预期?

Vitalik: 发展规模远超预期 。当然,整个过程也比预想的更为漫长。 2013 11 月撰写白皮书时,我原以为这只是几个月就能完成的副业项目,之后便可重返校园,但现实并非如此。我们曾计划分四个阶段实现权益证明( PoS ),恰逢基金会资金耗尽,本以为项目会就此停滞,但这一担忧也未成真。

白皮书中的许多设想已成为现实:衍生品应用确实出现 ENS 域名系统应运而生,稳定币也成功崛起。 同时, 涌现了大量意料之外的创新突破 DeFi 生态的蓬勃发展,各类代币的持续演进,这些都在白皮书最初的构想之外焕发出独特生命力。

David: 以太坊为世界做出的贡献中,哪些最令您感到自豪?

Vitalik: 它让开放与去中心化成为主流思维,这种理念需要代代传承。就像 90 年代的自由开源运动一样,区块链是新时代的延续。

以太坊创造了全新可能: 将预测市场从理论变为现实,让 DAO 重构组织治理模式。 这些创新将持续影响未来数十年。

总之, 贡献是多方面的。

Ryan: 以太坊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大意外?那些您始料未及之事?

Vitalik: The Dao 获得如此巨量 ETH 后几乎立即崩盘。其占比一度高达 11% 确切说是以太坊总供应量的 11% 。究竟是总量的 11% ,还是 1100 万枚 ETH ?若是后者,比例将达 17% 。无论如何,当时占比确实高得惊人。回想起来,前者比后者更令人意外,但两者都始料未及。

Ryan: 还有哪些意外?

Vitalik: 当属 ETC 硬分叉大战。这场技术博弈精彩纷呈: ETC 争议刚落幕,上海粉尘攻击便接踵而至,时间点精准如剧本安排。 NFT 的爆发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而 DeFi 的发展速度同样惊人 Uniswap 2019 年几乎无人知晓,短短 18 个月便实现爆发式增长。

技术演进呈现不同轨迹:权益证明( PoS )的实施耗时远超预期,而零知识证明( ZK )的进展速度却是预期的五倍。

最令人意外的是来自机构和政府的早期关注 早在 2010 年代,众多企业和多国政府就表现出浓厚兴趣,虽然当时更多是象征性的创新姿态。如今,这种关注正以更务实的方式重新回归生态。

Ryan: 您提到整体进展比白皮书预期缓慢。具体哪些环节出现延迟?比如是权益证明( PoS )的落地耗时更长,还是 Rollup 技术路线图的推进受阻?这些延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Vitalik: 部分原因在于软件开发的复杂性超出了我当时的经验认知。另一部分源于我们不断提高标准 最初计划的版本按现在标准只能算 PrimeCoin 上的 Layer2 方案。

2014 1 月项目获得的关注让我们明白:必须为这份期待交付更严肃的成果,于是决定构建真正的 Layer1 。当时根本不存在适合 Layer2 的基础链。

最终,技术复杂度与自我要求的叠加导致了延迟。

David: 基于这十年的实践,您如何定义以太坊应对不可预测挑战的独特方法论?

Vitalik: 以太坊生态的协同攻坚模式成效显著:同步推进 Layer1 和应用层的多路径创新,各领域常存在竞争方案。

这种并行能力令人瞩目,不同路径间还能产生协同效应(如共同推动 ZK-SNARKs 技术成熟)。虽不完美,但整体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David: 若能穿越回以太坊早期,您会选择哪个时间节点向年轻时的自己或以太坊基金会传授关键经验?具体会指导什么?

Vitalik: 若能回到最初,我会将现有的 ZK-SNARKs 技术全盘托出。 这项技术具有颠覆性力量,能避免我们走过许多技术弯路。 无法预见未来确实是以太坊发展的局限之一。人们常问我会给过去的自己什么建议,除了技术方案外,或许还应该提醒自己对时间预期保持更现实的态度。

在经济社会层面,或许可以采用不同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比如采用无预挖模式,让矿工根据过去 1024 个区块投票决定开发者奖励分配。这不仅能实现与现状相似的资金配置效果,还能在早期建立更强公信力。

早期与比特币的关系处理也值得重新思考。 以太坊或许本可以成为比特币大区块阵营的一部分。如果以太坊始终作为比特币区块链存在,虽然分叉或许仍会发生,但整个过程可能更具建设性。当然,带着既有社区前进也会面临利益相关方的掣肘,导致许多计划难以执行,所以很难断言哪种选择更好。

Ryan: 您认为比特币与以太坊的关系改善了吗?新一代比特币与以太坊支持者之间的敌意似乎减少了?您如何描述当前双方关系?

Vitalik: 这取决于所谓 新群体 的类别。一类是专注 BitVM Taproot OpCat 等技术创新的实践者,另一类则是 Sailorists ”, 对后者与以太坊达成共识不抱期望。

明智的技术观察者越发认可以太坊的双重成就:技术创新与对隐私保护的实际推进。同时,比特币社区在 OpCat 等创新上的努力也备受赞赏,那里正孕育着引人入胜的技术突破。

总体而言,双方关系正向发展。

David: 当您看到开发者通过 BitVM 等技术方案拓展比特币的可编程性时,是否会产生 何不直接基于以太坊开发 的念头?还是说您对他们探索的可能性抱持好奇与乐观?

Vitalik: 两者都有。

David: 无论社会思潮如何变迁,以太坊始终如一 这是刻意为之的设计吗?以太坊是否就该成为抵御时代潮流变迁的堡垒?

Vitalik: 以太坊本质上是一个 包容多元的生态系统 。在加密货币多生态共存的环境下,不同项目自然形成文化差异。每个项目都应践行其社群认同的价值观,推动实质进步而非空谈。

今年我聚焦两大方向:一是改革 DAO 公共物品资助机制。现有机制存在缺陷,我们正开发基于预测市场的 V2 版本,结合陪审团机制,构建 开放准入秩序

二是推进隐私技术。从 1982 eCash 开始, 隐私就是密码朋克的核心 。如今 ZK-SNARKs 等技术突破了 中心化 + 隐私 去中心化 + 透明 的二选一困境。我们致力于隐私池标准化等创新,让用户无需依赖中心化服务。

在文化定位上,以太坊既要构建技术自由堡垒,又要抵制欺诈和投机。这需要整个生态共同努力推进。

Ryan: 如何制定现实的隐私发展路线?既让用户获得满意解决方案,又使维护自由度的国家政权能够容忍其发展?在技术突破与政策限制的夹缝中,可行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

Vitalik: 这个问题包含两个关键点:首先是如何让隐私保护成为默认设置,其次是如何获得监管认可。

我暂不支持直接在链层(如 EIP 7503 等方案)实现隐私功能,不是因为理念问题,而是当前技术还不够成熟。 过早固化隐私协议可能导致系统僵化 ,而且隐私数据比公开数据更难升级,无法简单替换更新。

David: 这是否意味着您认为以太坊基础层实现隐私在根本上是正确的方向?

Vitalik: 我对基础层隐私持开放态度,但需平衡两个关键因素:未来兼容性与安全性。 L1 隐私漏洞可能导致无法检测的大规模资产盗取,但随着技术进步(如 AI 辅助开发),代码安全性将提升到传统研究者难以想象的水平。

Zcash 已实现链上隐私,但门槛较高。我的中期目标是推动钱包端隐私默认化——当前误区是将隐私钱包视为独立品类,而实际上隐私应成为所有钱包的基础功能。通过模块化升级,现有钱包完全能整合隐私特性。

Ryan: 您具体指什么场景?

Vitalik: MetaMask Rabby Ambire 等钱包中集成 隐私余额 显示与 " 隐私发送 " 按钮,作为标准功能模块。

Ryan: 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否实现?若可行,为何尚未落地?

Vitalik: 以太坊基金会内部已启动相关工作推动该方向发展。预计未来数月内会有实质性进展。

Ryan: 如何争取国家政权支持?是否存在某种平衡,既能回应各国对犯罪和洗钱的合理关切,又能维护密码朋克的核心价值?还是说这两者本质不可调和?

Vitalik: 隐私池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 Railway Railgun 等方案能有效阻止 DeFi 黑客转移赃款。 这类协议通过链上黑名单机制展现出实用价值,特别适合应对 DeFi 漏洞和个人盗窃这两类主要非法资金流。

与不完美的法币反犯罪机制相比,公链的透明性反而成为优势:资金流向可追踪,异常交易可预警。我们能在保持法币级风控的同时,提供更好的隐私保护。

同时需要向监管机构阐明: 过度数据收集会带来系统性风险。 根据《通信协助执法法案》收集的数据遭黑客入侵等案例表明,集中式数据库一旦泄露, 国家安全数据 反而会威胁国家安全。隐私保护型金融作为最小化数据收集的解决方案,应成为政策讨论的重点。

Ryan: 您似乎在暗示希望坚守加密货币与以太坊的隐私原则?当传统金融势力 进入 您所说的 " 多元以太坊 " 时,边界该如何划定?何时应坚守密码朋克价值观?何时该妥协以适应市场需求?

Vitalik: 隐私与密码朋克价值观的坚守需要聚焦两个核心层面:

协议层是根基 。正如中心化后端只能构建中心化应用,若区块链基础层不原生支持隐私与无中介访问,上层隐私生态就难以发展。这正是我持续优化账户抽象与 EIP-7701 的动因 避免智能钱包、多签方案等被迫依赖存在单点故障风险的中介服务。核心目标是确保即使用户连接的服务器全部失效,资金仍可自由流动。

可行性保障同样关键。强隐私、去中介化的使用模式应至少作为可选项存在,这需要协议层、钱包层和应用层的协同支持。 虽然多数用户可能仍选择传统方案,但必须防止基础设施缺失或协议标准的结构性排斥。

电子邮件的教训值得警惕 尽管理论上是开放协议,实际运行却因主要服务商的政策而高度中心化。为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在设计以太坊标准(如跨 Layer2 协议)时已预置无服务器实现方案。

实现路径在于双重保障:技术层面专人监督标准制定,确保隐私友好方案切实可行;社会层面形成新标准必须兼容自主选项的共识。即使多数用户继续使用 Coinbase 等托管服务,只要自主选项存在且获生态基本支持,就是重大进步。

Ryan: 面对 AI 主导、地缘紧张、世界碎片化的未来图景,以太坊应扮演何种角色?基因编辑等技术革新同样在重塑未来,以太坊的使命是什么?

Vitalik: 很高兴 我们 能在基因编辑和 AI 风险认知上达成一致,这与许多人的观点相反。以太坊的未来角色可从两个维度理解:

产品价值层面, 以太坊构建了不依赖任何中心实体的中立基础设施,捍卫用户的自由与自主权。在这个日益分化的世界,这种价值愈发珍贵。 15 年前人们对 Facebook 的信任,如今只会给予区块链技术 从当年 隐私已死 的论调(如 Facebook 实名制)到如今云服务商探讨 TEE (可信执行环境),见证了信任技术的成熟演进。

社区建设层面, 以太坊汇聚了关注去中心化金融、新型治理模式等前沿领域的创新者。即便面临极端情况,这个社区的价值依然存在。 世界计算机 的愿景已进化为更精准的 世界账本 定位 既确立 L1 的核心价值地位,又明晰了与 L2 的协同关系。

David: 若将以太坊视为世界账本, ETH 当为何物?

Vitalik: 现在我们需要思考:账本世界的 汽油 gas 对应物是什么?或许该说是 墨水 ”。 TM 符号的墨水算 Layer2 方案,不带 TM 符号的才是基础燃料( g as ),这样类比可行吗?

David:2024 由于以太坊 ETH 相对价格的持续走低 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 。您是否也认为以太坊经历了坎坷的 2024 年?

Vitalik: 当然。

David: 您如何解读这一现象?能否阐述 2024 年以太坊的发展脉络?

Vitalik: 以太坊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新旧叙事的交替断层。 ETH 价格低迷虽是表象,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原有叙事(如 DAO 治理、 NFT 热潮)逐渐失去吸引力,而 新兴的 MEME 文化又与以太坊的核心价值观存在冲突

L1 L2 的激励失衡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 EIP-4844 实施后暴露出的费用市场矛盾,反映了基础层与扩展层之间的结构性张力。这种技术路线之争在币价下行周期中显得尤为尖锐。

然而转机正在显现。 2025 年,我们开始看到既能创造经济价值,又符合以太坊精神的创新方案初现端倪。这些新生力量正在重塑市场信心,为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David: 当前以太坊社区仍在争论 2024 年的困境究竟源于叙事心理战,还是真实存在的技术问题?以 Rollup 为中心的路线图是否偏离预期?

Vitalik: 这些调整实属必然 变革因素早已存在,只需触发点 。领导层更替就是例证: Aya 转任董事会主席专注普惠金融,毕竟执行总监不宜永久任职(她已比 EF 其他成员任职更久)。新任技术领袖 Tom Shelly 各有所长,新团队分别主导扩容优化和隐私专项,推动 PSE 从理论转向应用。这些变革迟早发生,特殊时期加速进程。

EF 聚焦两个方向:提升 L1 Gas 上限,以及推进 L2 互操作性。但最紧迫的是缩短跨链提现时间 1 周降至 12 秒, 资本效率是关键 。提现效率低将导致原生方案败给多签桥接方案。

实现需多方协作: EF 研发、 L2 团队优化、 Succinct ZK-EVM 技术支持。虽需时间,但对当前路径充满信心 强化 L1 核心地位,厘清 L2 L1 关系,构建更健壮的生态。

Ryan: 经济协调缺失是深层危机,您认为我们能否修正这种经济协同偏差?当前进展是否仍不理想?

Vitalik: 经济协同问题可从费用机制和网络效应两个维度审视。 当前 L2 费用贡献不足,提高最低基础费或 blob 费(如 1 gwei )确有帮助,但网络效应才是关键。这正是我强调 1 小时提现时间 的原因 若资产全在 L2 发行并通过桥接流转, L1 将被边缘化。

保持 L1 核心地位的关键在于:即使多数活动在 L2 ,资产发行仍需锚定 L1 。这不仅能提升去信任化程度(避免依赖 L2 治理),还带来三大优势:

具体措施应包括:

我们必须坚持 L2 的价值源于与 L1 的交互及责任卸载能力 这个核心理念,而非仅是拥有跨链桥的独立链。

Ryan: 以太坊基金会新领导层将 L1 扩容列为优先事项,但这是否构成战略转向( pivot )?从您的视角看,当前推动 L1 扩容的核心论据是什么?

Vitalik: 以太坊 L1 的安全扩容必须守住三大底线:确 保网络稳定运行、维持节点去中心化、保护质押生态健康。 如今我们已掌握突破性技术 ——ZK 虚拟机接近生产就绪,能支持 Gas 上限提升 3-5 倍,同时为受影响的小型质押者提供 ZK 验证方案;历史数据优化使节点存储减少数百 GB ,配合分布式存储确保数据可验证性;区块可访问列表技术更实现了交易全并行验证,突破执行与 I/O 的串行瓶颈。

这些创新正在重塑扩容范式: ZK 验证节点安全阈值控制在三分之一以内,分布式网络守护数据完整性,并行化架构提升吞吐效率。技术演进呈现清晰路径 —— 当前处于类似 Rollup Stage1 阶段,正向全网多数节点采用的 Stage2 迈进,最终将实现 36 天数据周期的优化目标。曾经看似矛盾的扩容与去中心化目标,如今通过这些深度优化的新技术得以协同实现。

Ryan: 在保持以太坊现有去中心化水平的前提下,能否实现 Donkrad 提出的年扩容三倍目标?您认为这些目标现实吗?

Vitalik: 以太坊扩容面临去中心化与性能的平衡难题。我尤为担忧极短出块时间的风险 12 秒出块周期配合 10,000 TPS 的方案,在安全性上远超当前 TPS 水平下的 1 秒出块,这源于光速通信等物理限制。虽然对某些目标保持谨慎,但 4500 Gas 上限仍有可观优化空间。

节点运行模式正经历根本性转变。 Helios 等轻客户端技术支持钱包内置验证,而隐私需求正推动自建节点普及,使用隐私协议时能避免向 Infura 泄露查询记录。

我们采用双轨技术策略: 全节点通过数据优化将存储需求压缩至 80GB L1 扩容 30 倍仅需 2.4TB ;轻客户端则从 TEE/ORAM 过渡到 PIR 方案,实现查询隐私保护。 这些突破有望超越 2017 年的去中心化水平,尽管仍需警惕质押和区块构建的中心化风险,但以太坊正开辟兼顾扩展性、去中心化、隐私和抗审查的创新道路。

David: 为何参与 HFT 会摧毁区块链的灵魂?更以太坊当前的 L1 扩容策略与 HFT 模式有何本质区别?

Vitalik: 过度优化单一指标必然牺牲其他维度 这是优化行为的普遍规律。在 HFT 领域,无止境的低延迟竞赛会强化中心化趋势。以 1 秒出块为例,每个阶段仅允许 500 毫秒延迟,这要求极端的点对点优化,而节点共置带来的零延迟优势会全面刺激中心化动机。

以太坊的 杠铃策略 巧妙应对这一困境: L2 专注需要中心化的场景(如 HFT ),依托 L1 的安全保障; L1 则保持去中心化本质。我倾向独立排序的 L2 ,因其能清晰划分价值边界。这种架构还能适应未来 AI 经济,通过 L2 接入 城市级账本

L1 需要改进(如缩短出块时间),但必须守住底线: 适度低延迟由 L1 承担,极致性能交给 L2 这种分层协同才是守护以太坊灵魂的智慧选择。

David: 以太坊是否也该在某些事情上展现凸性?我的搭档瑞安正试图成为 以太坊民族主义者 ,宣扬以太坊核心价值的独特性。若由您来定义这种 以太坊民族主义 ,哪些文化和价值观应该被凸性化?

Vitalik: 这个思考过程颇具启发性 从技术权衡延伸到更宏观的架构哲学。以太坊的多层结构( L1 L2 )创造性地实现了传统认知中难以兼得的目标,就像现代政体通过制度设计平衡效率与约束。其精妙性体现在三个核心机制:

这种设计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创新沙盒: L1 作为基础层保持稳固的去中心化特性,同时允许 L2 在各自赛道上探索不同的中心化 / 性能权衡方案。其本质不是寻找 最优单点 ,而是构建能容纳多元可能性的元系统 这正是以太坊最独特的价值所在。

Ryan: 您如何看待近期涌现的 ETH 国债型公司 ?比如播客中 Tom Lee 提出要收购 5% ETH 流通量。您认为这类资本工具对生态有利、有害,还是持中立态度?

Vitalik: 关于 ETH 的价值,我认为它是整个以太坊生态最大的经济共识锚点。维持 ETH 的核心地位至关重要 如果 Base Bankless EF 等关键组织的经济激励完全分道扬镳,以太坊社区将分崩离析。 ETH 创造的这个经济共识内核具有不可替代性。

我对 ETH 价值来源有多重理论(有时甚至觉得 ETH 价格由木星卫星上的 14 个恶魔操控 这种玩笑理论都难以证伪),但无论如何,让以太坊成为全球金融应用的核心生态始终是正确的方向。无论是交易费捕获还是网络效应理论,我们最该做的是那些能从多维度巩固 ETH 价值基础的事。

至于这些国债型公司,确实令人费解 它们本质上是种介于期权与衍生品之间的杠杆化金融产品:投资者注资后由公司集中购买 ETH

David: 您最青睐哪种理论?

Vitalik: 我最欣赏的 ETH 国债机构 ?大概非美国政府莫属 毕竟他们总从黑客手里没收 ETH ,这操作还挺酷的。

Ryan: 您对未来十年以太坊的发展有何期许?如果工程未完,您希望这十年间实现哪些关键里程碑?

Vitalik: 未来十年,以太坊的技术演进将聚焦三大方向 首先,全面采用 ZK-SNARKs/STARKs 验证技术,优化算法架构,实现节点轻量化运行;其次,将隐私保护作为基础功能,从支付延伸至 DeFi 等复杂场景;最后,构建全栈可验证的安全体系,涵盖从应用到硬件的完整技术栈。

在社会影响方面,以太坊致力于重塑金融基础设施:通过无许可互操作性和隐私保护功能,让用户能自由迁移资产,使基于密码学的免信任模式成为新常态。就像 HTTPS 取代 HTTP 一样,这种变革将让传统信任模式显得过时。以太坊正成为这场信任革命的核心推动力。

Ryan: 未来十年,您如何看待自己在以太坊中的角色?会坚持完成这个愿景吗?对您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Vitalik: 继续推动以太坊发展仍将是我未来十年的核心使命。过去几年我深度参与的更广泛 DEAC (去中心化生态保障)工作 比如我们讨论过的生物防御议题,以及底层协议安全建设 仍会持续投入。

本质上,我的目标始终未变:构建一个开放、安全、可信的全栈去中心化世界,这个愿景既包含以太坊,也涵盖更广阔的生态体系。这其实是我自 2011 年参与比特币以来一直秉持的追求,而现在,我们正一步步将其变为现实。

本文内容不代表 ChainCatcher 观点,文中的观点、数据及结论均代表原作者或受访者个人立场,编译方保持中立态度且不为其准确性背书。不构成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或指导,读者应基于独立判断审慎使用。本编译行为仅限于知识分享目的,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区法律法规,不参与任何非法金融行为。

Disclaimer: This article is copyright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MyToken’s views and position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content o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us.(www.mytokencap.com)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