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币圈人贾跃亭
原文作者:Sleepy.txt
原文编辑:林晚晚
贾跃亭把币圈玩明白了。
10 月 8 日,他在 X 上发了一张印着「BNB」的汽车图,配文「开币安汽车,享币安人生」。同名 Meme 币「币安汽车」市值应声暴涨,仅几个小时就上涨至 3000 万美元。
热度顶到天后,贾跃亭亲自下场辟谣:从未发币。
图源:X
贾老板造车依旧难产,但他显然已经懂得如何在加密世界掀起波澜。不过,这次他下场玩币安的梗,并非偶然。
就在几周前,2025 年 9 月,贾跃亭管理的加密资产基金 C 10 Treasury 公布了最新收益,浮盈约 7%。几天后,他又抛出一笔更大的动作,斥资 4100 万美元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QLGN。
如果股东大会通过,QLGN 将更名为 CXC 10,转向加密货币与 Web 3 业务。按照计划,C 10 Treasury 也将在随后启动前十大加密资产的配置。
从内容、汽车到金融,贾跃亭始终在寻找能延续他叙事的舞台。而这一次,他又把自己和加密世界绑在了一起。
十多年前,北京乐视大厦的灯火常常亮到深夜。那是一个属于野心的时代,贾跃亭站在台上高喊「生态化反」,要用硬件、内容和金融拼出一个庞大的未来版图。
他像个造梦师,靠概念和愿景搭建未来。台下的投资人和媒体,被「颠覆电视」「重定义手机」「打造中国特斯拉」的口号层层点燃。
如今的他身在洛杉矶,C 10 Treasury 的收益、QLGN 的收购计划,成了新的叙事素材。他用数据、合规与资本来搭建一个更大的故事框架。
贾跃亭的这种转变究竟是真正的蜕变,还是又一次新瓶装旧酒,故事还要从他与加密世界交错的那十四年说起。
狂飙年代
2011 年,贾跃亭站在人生的上坡路上。
贾跃亭在发布会演讲;图源:虎嗅
乐视网刚刚登陆创业板,成了「中国视频第一股」。当年公司营收 5.98 亿元,同比增长 151%,净利润 1.31 亿元,同比增长 87%。但他的野心远不止于视频网站,他想搭起一个横跨内容、终端、平台和应用的生态系统。
就在这一年,李茗进入了他的视野。李茗是乐视云的技术负责人,业余时间喜欢钻研比特币,在家里的电脑上跑节点。那时,微信刚上线,阿里筹备上市,百度仍是流量王国的中心。几乎没人留意这个数字货币实验。
贾跃亭却留了心。他对新技术总是敏锐,能在喧嚣的浪潮里捕捉到新方向的气味。那种直觉,让他比同行更早注意到区块链的可能。他开始找李茗沟通,问比特币的底层逻辑,也在试探,这项尚未引起关注的技术,能否成为乐视生态的一部分。
2012 到 2013 年,贾跃亭的「生态化反」进入高潮。
他先推出第一代超级电视,又在次年推出乐视盒子。逻辑很简单,硬件补贴换用户,内容收费来回血,平台效应放大收益。这套打法在当时是独一份,别人还在为版权费头疼,他已经想好了如何用硬件销售去摊掉成本。
那时,比特币价格第一次冲上一千美元,李茗给贾跃亭发去一封邮件,提议在乐视盒子和乐视电视里加入挖矿功能,用户挖到的币可以抵扣一年 499 元的会费。
这个方案涉及硬件、软件、网络和金融多个环节,远比常规产品复杂。但它把硬件、内容、数字货币和用户激励绑进一个系统,正对贾跃亭的胃口。后来,他在战略会上直接点名李茗负责项目,打破了公司的正常汇报链条。「一般情况不应该是大老板亲自说一个项目让谁负责」李茗后来回忆。
2015 年,乐视迎来高光时刻。全年营收 130.17 亿元,同比增长近九成,市值一度突破 1500 亿元,成了创业板的明星公司。超级电视销量超过 300 万台,乐视手机刚一发布便引起市场追捧,体育版权和造车项目也同时铺开,贾跃亭的「生态化反」第一次显出真正的威力。
就在那一年,他把目光转向金融。硬件和内容撑起了故事的表面,但要让整个体系运转下去,必须有新的支点。金融,被他视作那根真正能让生态自循环的杠杆。
2015 年 8 月,前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正式加入乐视,出任乐视金融 CEO。为请他出山,贾跃亭花了不少功夫。他向王永利描绘了一个宏大的愿景:让金融创新成为乐视生态的支柱。
王永利到来后,乐视的金融板块迅速扩张,支付、理财、保险、征信,甚至区块链,全都被列入探索名单。贾跃亭交给他的任务很明确,在金融领域也要实现「生态化反」。
2016 年 3 月,在贾跃亭的推动下,乐视金融宣布成立区块链实验室。当时国内互联网公司大多还处在观望阶段,专门立实验室的寥寥无几,贾跃亭要求实验室不要把精力放在单纯的挖矿或代币发行上,而是要寻找与乐视现有业务相关的落地场景。
于是,实验室开始在几个方向做尝试,比如在乐视盒子和电视里嵌入区块链功能,让用户设备成为节点;利用区块链来保护版权,用代币激励内容创作者;探索基于链的支付、理财和保险服务。
同一年,贾跃亭开始大举出海。
他在美国设立分公司,洽谈收购 Vizio 的电视业务,还把一部分资金投向法拉第未来。跨境资金流成了企业出海绕不过去的难题。传统支付渠道成本高、速度慢,还要层层穿越监管。区块链带来了另一种可能,用去中心化网络完成更快、更低成本的结算。
那年 12 月,乐视金融与 Stellar 宣布达成战略合作。Stellar 在当时是少数专注支付的区块链公链,交易确认迅速、能耗低,更适合商业用途。
乐视向 Stellar 的团队详细介绍了自己区块链的生态战略,解释了区块链技术在这个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这个愿景打动了 Stellar 团队,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协议。这笔合作让乐视的区块链探索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
这套布局逐渐扩展成完整蓝图。硬件端嵌入区块链,内容端用代币结算,金融端探索支付理财,应用端延伸到身份认证和供应链。构想庞大、节奏激进,却也极度依赖资金和内部协同。
2016 年,太早了。
下半年,乐视资金链开始吃紧,手机业务亏损,造车持续烧钱,海外扩张还在不断抽血。
那年 11 月,贾跃亭在内部承认公司需要「踩刹车」,随着现金流收紧,区块链实验室的计划也被迫按下暂停键。
帝国黄昏
2016 到 2017 年,是贾跃亭人生的分水岭。
这一年,他亲手搭起的乐视帝国开始分崩离析,曾经的创业偶像,也迅速跌落成舆论的靶心。
2016 年 11 月 6 日,他发布了那封著名的内部信《乐视的海水与火焰:是被巨浪吞没还是把海洋煮沸》。
图源:微博
在信里,他承认:「乐视生态遭遇重大挑战,我们蒙眼狂奔、烧钱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这封信的发布,像是一次迟来的清醒。贾跃亭开始正视自己过去几年的决策,规模扩张、盲目铺线、忽视现金流。在那场近乎失控的生长中,他一度相信,只要生态足够庞大,问题终会被增长掩盖。
但现实很快证明,乐视的每一块业务都在消耗同一条血脉。当太多项目同时抽血,庞大的体系便成了一个无法维系的循环。
2017 年 7 月 4 日,距那封内部信过去大半年,贾跃亭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他对外说,这是一次短期出差。后来,他就再也没回来。
在外界眼里,这是一场仓促的逃离。乐视债务缠身,供应商堵在大厦门口,投资者与监管层的压力一浪接一浪。而在他的视角下,这是一次战略转移。法拉第未来的总部在洛杉矶,需要他坐镇;美国的资本市场更开放,监管框架更清晰,他相信,重启的机会或许就在那边。
彼时,美国正处在区块链与加密货币的疯狂中。比特币价格屡创新高,ICO 市场迅速膨胀,新的项目每天冒出,资金与概念在彼此追逐,那是一个被欲望点燃的舞台。
一年后,浪潮传到了中国。
中国的区块链行业也迎来短暂的狂欢。ICO 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融资手段,几乎所有产业都在尝试贴上「区块链+」的标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乐视的子公司乐融致新,与一链科技在 7 月 11 日推出了「一链盒子」。
一链盒子;图源:智能电视网
这是一款售价 599 元的电视盒子,内置区块链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分享闲置带宽获得 OC(OneChain Token),再在乐视商城兑换商品。对彼时已风雨飘摇的乐视来说,它更像是一场仓促的自救,而非深思熟虑的布局。
产品刚推出,深圳证交所便下发问询函,质疑乐视是否借区块链概念炒作股价。监管的介入,让项目一夜之间蒙上阴影。
贾跃亭原本想借「一链盒子」证明区块链的商业价值,如今却被点名为「概念炒作」。乐视随即澄清不涉及代币发行与交易。可这样的解释,并未改变外界对其的看法。「一链盒子」最终很快偃旗息鼓,成为乐视在区块链领域的最后一次亮相。
这个项目的失败,其实映照出当时整个区块链行业的局限。
2018 年,技术尚在早期阶段,落地场景稀少,用户对数字货币仍心存疑虑。各国监管政策摇摆不定,项目生来就带着高风险。那是一个充满概念的年代,但只要执行力稍有迟滞,热度就会迅速散场。
这段插曲,也让贾跃亭对区块链有了更现实的理解。他意识到,这项技术离真正落地还远,既需要合规的环境,也需要更成熟的市场机制。乐视的尝试或许太早,节奏太快,但它让他看清了商业与技术之间那道真实的鸿沟。这种认识,成了他后来重新出发时的参照。
乐视的危机带走了资金,也带走了人。但有趣的是,那些离开的员工中,不少人后来都进入了区块链行业。据公开资料统计,至少有 17 位前乐视员工在那几年投身加密世界,继续追逐那个未完成的梦。
赌局的下半场
在法拉第未来的工厂里,贾跃亭度过了人生中最低调的几年。
法拉第未来工厂;图源:腾讯新闻
2019 到 2024 年,他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陷在造车的琐碎里,技术瓶颈、资金吃紧、市场竞争、监管限制,哪一环都绕不开。法拉第未来在美国多次融资受阻,量产计划一再推迟,这让他真正体会到制造业的复杂与缓慢。
互联网的逻辑是快,而造车的逻辑是等。这段经历让他开始面对另一种节奏,一步一步试错、复盘、修正。在速度与风险之间,要慢下来。
与此同时,加密世界进入了新的周期。特斯拉宣布购入 15 亿美元比特币,消息一出,全球市场震动。随后,MicroStrategy、Square、PayPal 等公司相继入场。机构资金的大规模涌入,让这个原本属于投机者的市场,开始具备了合规资产的形态
2019 到 2024 年间,区块链行业本身经历了一轮前所未有的迭代。
以太坊的智能合约逐渐成熟,DeFi 协议的资金规模从几亿美元跃升至千亿美元;NFT 把数字艺术与虚拟资产带入主流视野;DAO 让社区治理成为一种新的组织方式。
回望贾跃亭在乐视时期的「生态化反」设想,这些新技术路径多少带着熟悉的影子,只是语境与工具已经完全不同。
到 2024 年,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与六年前已判若两世。机构资金的进入、稳定币与 DeFi 的成熟,以及与 AI 的结合应用,都让市场更稳健,也更具可操作性。
和当年的「一链盒子」相比,现在试水的方式与环境都已完全不同,要重返这个赛道,必须建立在更清晰的市场逻辑和更克制的执行路径之上。
2025 年 8 月 17 日,美国加州圆石滩。贾跃亭再次走上台,宣布启动「EAI + Crypto 双飞轮」战略。
与以往的发布会不同,亮相的不是新车,而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框架,把 EAI(Electric AI)与 Crypto 绑定,构成一个双向循环的增长体系。
这个战略的逻辑并不复杂。EAI 代表法拉第未来的电动汽车与人工智能业务,是实体经济的现金流来源;Crypto 是另一极,通向加密资产管理和数字经济的更大空间。两者相互供养,EAI 提供现金流支撑,Crypto 的收益再回流推动制造与研发。
C 10 Treasury 是「双飞轮」战略的起点。它是一家加密资产管理平台,采用「80% 被动 + 20% 主动」的策略,大部分资金严格按照 C 10 指数配置前十大加密货币(不含稳定币),剩余部分交由团队灵活操作管理。
被动投资像地基,维持结构的稳定;主动部分保留了进攻的空间。截至 2025 年 9 月 18 日,C 10 Treasury 管理的资产约为一千万美元,账面浮盈七个百分点。
9 月 20 日,贾跃亭再度出手。法拉第未来以 4100 万美元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QLGN,并计划将其更名为 CXC 10。QLGN(Qualigen Therapeutics)原本只是一家小型生物科技企业,吸引贾跃亭的并非主营业务,而是它作为上市公司的合规身份和融资通道。
那意味着,一个现成的资本外壳。
贾跃亭在 CXC 10 发布会;图源:法拉第未来官方 X
在这笔收购中,他个人出资 400 万美元,持股约 7%,并主动锁定两年。消息公布当天,QLGN 股价一度暴涨 255%,盘前价一度从 2.8 美元冲到 10 美元以上。
更重要的是,这起收购案中出现了一个新名字,SIGN 基金会。SIGN 是一家区块链技术公司,背后站着的是币安实验室、红杉资本等顶级机构。它的加入不仅带来资金,更提供了技术与资源的背书。对贾跃亭而言,这意味着重新获得了进入行业核心圈层的门票。
与乐视时期相比,贾跃亭的姿态明显不同。这一次,他用资本结构、合规路径和机构联盟来构建新故事。只是,这样的转向,是一次真正的蜕变,还是一次更精致的循环,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未竟之路
站在当下回望,贾跃亭的商业轨迹像一个圆。
在乐视时代,他讲「生态化反」的故事;在法拉第未来,他以电动汽车描绘出行的未来;到了 2025 年,又把「EAI + Crypto 双飞轮」推上台前。
每一次转向都踩在时代的节点上,也都伴随着争议。
真正的考验仍在前方。C 10 Treasury 的浮盈更多受益于市场行情,能否穿越波动仍未可知;「双飞轮」的逻辑听起来完整,却还没有经过周期的检验;更关键的,是他是否真的从过往的失败中学会了节制,还是只是换了种叙事方式,没人能给出答案。
从北京朝阳的乐视大厦,到美国加州的工厂车间,再到纳斯达克的资本舞台,这个故事跨越地域,也跨越行业。
在币圈,故事从来没有最终的结局,只有不断被书写的下一章。
贾跃亭的故事还在继续。
原文链接
Top Bitcoin Trader James Wynn Invests Millions Into XRP, Says It Could Revolutionize Banking
Well-known Bitcoin leveraged trader James Wynn has now joined the XRP Army. He announced the move in...
KuCoin Pay Joins Swapped Connect to Redefine CEX Payments for Web3 Users
The partnership aims to streamline cryptocurrency payments by letting consumers make direct transact...
SUI Price Prediction 2025: Can the Symmetrical Triangle Spark Another 900% Rally?
The post SUI Price Prediction 2025: Can the Symmetrical Triangle Spark Another 900% Rally? appear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