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安人生背后,谁在掌控Web3的情绪引擎?
情绪就是市场的风向标。罗伯特·席勒在《叙事经济学》中写道:“故事会驱动经济。”
在 Token 2049 的狂欢周,新加坡金沙湾楼下,你能听到来往的人群在探讨着如何打狗。在曼谷唐人街。金店门口人山人海,店员擦掉旧价,重新写上飙升的金价。而同时,Telegram 群里正燃烧着另一场盛宴——“币安人生”的集体狂欢。
但每一次情绪高潮,都是危机的序章,“1011” 黑天鹅事件、USDe 脱锚引发循环贷挤兑造成山寨大溃败,一连串的金融连锁反应让市场在高温与冰点之间剧烈震荡。
这正是 Web 3 的真实缩影:一个情绪驱动的市场,一场秩序与熵的永恒碰撞。
Meme 浪潮背后的泄洪口
Meme 浪潮就是荒诞的流量文化梗被封装成流动性资产,通过群体性情绪调动的社会博弈均衡,是一场关于叙事、群体与欲望的金融实验。
F 1 的前夜,新加坡街头人头攒动,每年 Token 2049 结束的时刻,我和朋友都会聚在大排档门前,我问 Cypher 9 Venture 的 Heisenberg :Meme 币的叙事逻辑到底是什么?
Heisenberg 表示:与山寨币锚定效用不同,Meme 从根本上锚定的是文化与归属。
它是一种“情绪金融”,让投机、信仰与自我表达合流。
而在我们对话后不久,币安系 Meme 就开始掀起一场新的 Meme 造富神话。
不得不感慨,何一简直就是营销鬼才。“币安思维,买 BNB 开币安汽车,住币安小区,享币安人生”,这一华语世界的“苹果”名梗和 Meme 这一造富神话的印钞机对撞,投机、反叛、共情、群体性幻觉……所有元素交织成完美风暴。
三天时间,最高 7000 倍涨幅,属于华语世界最强的 Meme 符号终于出现。
看着飙升的币价,我又想起 Heisenberg 说的话:人们早已厌倦了被机构主导的市场逻辑,也不再相信叙事会兑现,当投机叙事重新占据上风时,Meme 成为社会焦虑的出口与集体情绪的共鸣点。
他最后喝下一口啤酒说:“比起赚钱,我更怕错过。”
似乎 FOMO 才是这场运动的真正货币。
币安 Meme 的爆发是营销的成果,也是 BSC 链上交易火热的必然结果。Fourmeme 作为 BNB Chain 最大的 Meme 发射台,日收入达到 140 万美元,超越了 Solana 生态的龙头 Pump.fun。根据 Bubblemaps 的数据,截至当前,Four.Meme 平台上约有 70%的交易者实现盈利,财富效应显著。
早在七月,Fourmeme 与 TaskOn 联合推出的 Onchain Playground 交易大赛,就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如何通过交易大赛,把情绪和热度转化为可落地、可追踪的用户行为。
交易大赛在 TaskOn 的 ChainEarn 上进行,Fourmeme 集结了 $EGL 1、$Janitor 、W 等五个热门 Meme 币,TaskOn 设计了一套精密的“三维”飞轮玩法,将竞争从单纯的内卷拉升到策略维度。
Meme 交易所代表的情绪驱动的市场具有极强的交易情绪,TaskOn 提供了任务发布、排行榜、奖励分发和行为验证的基础设施,最终交易规模达到了 314 万美元,验证了通过交易大赛行为驱动、数据可验证的增长模式,实现从流量到行为再到忠诚度的闭环体系。
在 Meme 狂潮与情绪博弈的另一端,有链上币安之称的 Hyperliquid 代表的是理性与效率的回潮。
Hyperliquid 在链上构建一个真正高性能、低延迟、无需许可的 DEX,并以链上撮合与链上清算的透明性对抗中心化交易所的信任成本。这意味着,CEX 的“速度、深度、稳定性”被搬到了链上世界。
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市场信任机制的再造。Meme 释放的是集体情绪的张力,而 Hyperliquid 收束的是这种情绪的流动性出口。
DOGE、PEPE、币安人生、每一轮牛市都会诞生自己的情绪符号,也总会对应出现 Uniswap、dYdX、Hyperliquid、TaskOn 这样新的流动性引擎出口。
情绪推动市场热度,而基础设施和增长管理工具,一起构成了 Web 3 世界的双螺旋。
Web 3 的宏观价值:金融的全谱化
在 Web 2 时代,“价值”是被严格限定的——股票、债券、房地产与货币。它们有账本、有估值、有监管。Web 3 打破了这种单一形态:它让价值表达从“资产”扩展为信息、注意力、情绪和信任的总和。这正是“价值互联网”的核心命题:一切可被感知、传播、交易的东西,都能被金融化。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Web 3 行业的进化路径,是通过金融的全谱化,将一切可标记行为包装成流动性资产,让复杂的世界重新被理解。
怎么将 Web 3 这些性感的理念转化成共识,让投机的用户也能无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双边市场与网络效应?
营销的变形:从增长到造梦
营销本质是注意力掠夺,尤其在 Web 3,营销是核心算法。
不同于 AARRR 漏斗模型所达成的用户是“被转化”的对象,Web 3 需要的是“共创的伙伴”。
Web 2 营销依赖流量,Web 3 营销依赖共识;Web 2 追求转化率,Web 3 追求参与度。
Web 3 营销最终是激励、参与、共建、自治等为价值度量单位,用户行为,链上数据就行结果。
空投、积分榜、任务系统、AMA、排行榜、早期参与奖励——这些机制构成了一套 Web 3“情绪系统”。项目靠情绪来维持流动性,用户靠激励维持注意力。
过去 KOL 的价值,就是为粉丝打破信息不对称,重塑大众的注意力,而随着注意力经济的底层范式转移,InfoFi 横空出世,重塑了信息分发和信息资产形态,实现“谁拥有注意力、谁主导信息”的权力再分配尝试,在短时间内几乎吞噬了整个 Web 3 的注意力资源。
kaito 将 X 平台上的舆论、情绪和研究报告全部打包进一个“注意力市场”中,用 AI 把信息流切成可交易的情报单元,再通过积分与声誉系统驱动用户持续生产内容。
在这套机制里,项目方通过积分、声誉和预测激励,吸引用户去阅读、转发、分析信息流,每一次发帖、点赞、分享,都不再是无偿行为。
短短几个月,Kaito 就让整个加密推特变成了一个“声誉矿场”。
但是 Kaito 却也陷入了一个滑稽的悖论:靠注意力经济出圈,却陷入了注意力的漩涡。聒噪的声音完全淹没了真实的分析和呐喊,X 广场很快成为了一个垃圾站。
我之前在另一篇专门分析 Quest 的文章中提到:Quest 之所以更为高效,是因为它具备一套完整的闭环体系:从流量导入、需求捕捉,到游戏化激励、用户沉淀与归属感建设;它不仅是获客工具,更是教育用户、筛选高价值贡献者、铺垫忠诚度计划的基础架构。
最近在查阅 DeFi 数据时注意到一个有趣的事,数据平台 DaapDatar 也在做 Quest。通过 Quest,转变为行为驱动的生态入口。
用户去查看数据,是停留行为,但通过 Quest 转化为交互行为——完成交易、参与治理、试用新 DApp,让流量沉淀,提升了用户参与感和教育价值,也让平台获取更精确的活跃度和生态热度数据,实现从“信息展示”到“行为驱动增长”的闭环。
Quest 的引入,使 DappRadar 不仅是观察市场的工具,也能助力社区活跃度和营销效果。
但所有的任务激励绕不开一个难题:激励行为的一次性化,很难形成有效沉淀。
Bitcoin.com 在早期推广中也面临交易竞争激烈,用户留存低等问题,大量用户领取一次性空投等激励后流失。
而通过 Web 3 用户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TaskOn 提供的链上验证的 Quest 系统、积分等级、里程碑奖励和社区任务工具,Bitcoin.com 实现奖励与产品使用挂钩推出了系列 Quest,用户通过持续的参与,以及在 Leaderboard 上的排行激励,让用户行为实现从“被动领取奖励”到“主动贡献价值”的转变。
随着积分、等级体系、高级任务和社区互动等工具的持续灌输,TaskOn 的自动验证,自动发奖机制实现用户行为的连续性,数据仪表盘提供留存率和参与度的实时反馈,社区活跃度显著增加,核心用户开始承担内容贡献和治理角色,实现长期价值沉淀。
TaskOn 帮助 Bitcoin.com 构建了从短期激励到长期增长的闭环体系,证明了 Web 3 用户增长不只是制造热度,更是结构化、可验证和可持续的社区建设。这一模式体现了 TaskOn “行为经济”理念在实际项目中的落地能力。
在情绪与秩序的循环中,Web 3 从未真正冷却。它只是不断重构新的信任、叙事与增长方式。真正的赢家,不是追逐热度的人,而是理解热度机制的人。
Analyst Predicts XRP Price Will Hit $1,200 With 50,000% Run Driven By These Factors
Crypto analyst Remi has predicted that the XRP price could hit $1,200. The analyst also highlighted ...
Mantle Price Eyes Recovery as Bybit Campaigns and ZBT Launchpool Ignite Fresh Optimism
The post Mantle Price Eyes Recovery as Bybit Campaigns and ZBT Launchpool Ignite Fresh Optimism appe...
Robinhood Adds 80 New Tokens, Expanding U.S. Stocks Access for EU Users
The post Robinhood Adds 80 New Tokens, Expanding U.S. Stocks Access for EU Users appeared first on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