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教父”Peter Schiff宣战CZ:BTC终将归零,“代币化黄金”才是货币的数字化回归
本文来自:CounterParty TV
编译|Odaily 星球日报( @OdailyChina );译者| Ethan( @ethanzhang_web3)

编者按:还记得那场在「1011 大清洗」前三小时进行的直播吗?同一个直播间、同一个主持人,但坐在镜头前的 CZ 侃侃而谈的是 Meme 币、BNB 生态、去中心化未来。(详见: 《“1011 大清洗”前 3 小时,CZ 直播说了啥?》 )
短短两周后,主持人将麦克风递给了另一端——Peter Schiff,经济学家、黄金忠实信徒、加密圈最顽固的批评者。
一个是“加密世界的创世者”,一个是“传统金融的守墓人”;一边写的是代码和白皮书,一边坚守的是金本位与硬通货。若说 CZ 代表了「加密理想主义」,那 Schiff 便是「货币现实主义」的化身。他在节目开场时笑称自己“穿着 Polo 衫、短裤上节目”,随后却用一连串锋利的论断,让加密社区陷入沉默:
- “你可以把虚无分成一千份,但那仍然是虚无。”
- “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它的全部价值来自投机。”
- “稳定币锚的是美元,而美元本身并不稳定。”
如今,这位被誉为“黄金教父”的老派经济学家, 正准备与 CZ 正式约战 ——辩题是「比特币 vs 代币化黄金」 ( CZ 受邀后回复 ,两人辩论暂约在 12 月初的币安区块链周进行) 。他透露,这场辩论的核心将围绕货币的三大职能展开:“哪一种资产,更能同时满足交换媒介、记账单位与价值储藏手段?”。在 Schiff 眼中,比特币是投机者的幻象,而“代币化黄金”才是货币的数字化回归; 而对 CZ 来说,比特币是去中心化信仰的底层共识,是“人类对权力的自我修正”。
于是,这场访谈不只是一次对话,更像是两种时代、两种信仰、两种货币观之间的“辩前序章”。以下为访谈原文内容,由 Odaily 星球日报编译,为便于阅读流畅,内容有一定删减。
原文如下
主持人:我看了您很多访谈,比如 2007 年您预警危机时主持人都在笑,还有在金价 1200 美元时您坚持看多 5000 美元并与主持人激烈争论。这些预测最终都被证实了。我想从这里切入:您认为加密圈理解黄金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Peter Schiff: 很多人误解黄金,是因为他们想为比特币辩护。比特币没有任何内在价值——它不是可以被用来制造东西的原料,也不是能被消费的物品。它只是一个数字符号,你可以转给别人,而别人拿到后同样也做不了什么,只能继续转给下一个人。
于是他们想当然地把黄金也归为这一类,认为黄金不过是一块“无用的石头”,有价值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它有价值”。他们据此得出结论:既然黄金能“凭信念”定价,那比特币也可以。
但他们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黄金确实有内在价值,而且价值极高。这正是它能成为货币的根本原因——它是一种稀缺而珍贵的实物商品。黄金之所以优于其他商品,能长期作为货币使用,是因为它拥有一系列独特属性:可分割、可替代、耐久、易携带。比特币确实在这些属性上模仿了黄金,但缺失了最核心的一点——实际价值。
没有这一点,其他一切都成了空谈。你可以把“虚无”切分成无数小块,但它仍然是“虚无”。黄金之所以可以被分割,是因为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物质。
从元素学角度看,黄金是地球上最有用的金属之一。它之所以不被更广泛地用于工业,是因为太贵、太稀缺——而这恰恰构成了它的价值。黄金被用于许多领域:最直观的是首饰,虽然你也能用其他金属做饰品,但人们更偏爱黄金。除此之外,它还应用于电子设备、航天、医疗、牙科等多个行业。
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货币。黄金能成为价值储藏手段,是因为它不会腐坏、不会磨损。你把一枚金币埋藏五百年,再挖出来时它依旧闪亮如新,价值没有损失。这意味着黄金能跨越时间储存财富,并且在未来依然可被使用。
比特币却不是这样。今天没人“需要”比特币,未来也不会。它无法储存价值,因为它本身没有可被储存的价值。它确实有一些技术层面的创新,但那只是技术特征。现在已经有成千上万种加密货币,每一种都声称自己“独特”,但没有哪一种具备真实用途或内在价值。而且新的币还可以不断发行,连所谓的“稀缺性”也不复存在。
整个加密货币市场,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最早进入的人赚到了钱——他们在早期持币,在泡沫膨胀时高价套现。那些利润,最终都来自后来者的亏损。这就是它的运行机制: 早入场者发财,后来者接盘。
主持人: 您似乎很理解比特币的理念。但反过来看,您是否会反思在 2017 年对其“归零”的预言是一次误判?
Peter Schiff:我依然认为,比特币最终会归零,所以我并不觉得自己“看错了”。 但我承认,我低估了公众的轻信程度,也低估了比特币推广者的营销天赋。
比特币的早期参与者在市场推广上极其成功——他们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去购买他们想卖出的东西。可以说,这是一场庞大的“拉盘出货”游戏。那些最早期的持有者——所谓的“OG”或“鲸鱼”——手握大量比特币,他们从无到有地创造了一个市场,让大众相信这东西有价值,从而推高价格,好让自己能在高位套现离场。
在我看来,过去几年的行情走势,实际上就是这场出货过程的延续。尤其是在比特币现货 ETF 上市之后、以及特朗普赢得大选之后,我认为加密行业在那段时间甚至主动参与推动了特朗普的胜选,其背后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继续“拉盘”,为早期资金制造更大的退出空间。
的确,许多人在那一波中赚到了钱。但这也正是为什么如今比特币的价格停滞不前。它在冲上十万美元以上之后,便长期横盘,再无新的高点。
如果以黄金计价,比特币其实已经下跌了约 30%——比特币与黄金的比值从 1:26 下降到了 1:8。从黄金的角度看,它早已进入了熊市。
主持人: 我注意到你一直习惯用“黄金计价”来衡量市场,这种一致性确实值得称赞。那我们换个方向,今天不多谈比特币,而是请你为年轻观众解释一下:为什么黄金能在今年创下自 1979 年以来最好的表现? 究竟发生了什么?
Peter Schiff: 如果你的听众大多来自加密圈,那我的建议很简单: 去买点黄金和白银吧。
我自己有家公司——叫 Schiff Gold,我们甚至支持比特币支付,只不过是通过 BitPay 将比特币兑换成美元,再用于购买黄金或白银。至于为什么黄金今年表现如此强劲,我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类似 上世纪 70 年代 的阶段——不仅仅是滞胀,更是一场全球货币体系的“重置”。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尼克松宣布美元脱离金本位之前,美元实际上就是黄金的代表——不仅“由黄金支撑”,还可以“直接兑换黄金”。当时各国央行手中的美元,本质上就是一张黄金提货单。但在 1971 年,美国单方面“违约”,告诉其他国家:“你们不能再用美元兑换黄金了。” 这意味着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只剩下印刷出来的纸张。结果,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大幅贬值——贬了大约三分之二。而对黄金的贬值更为剧烈:金价从 35 美元一路飙升到 1980 年的 850 美元。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石油上。油价从每桶 3 美元涨到 40 美元。其实并不是石油涨价了,而是美元贬值了。当时美国还指责 OPEC 国家“哄抬油价”,但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用的是“纸”,而不是“金”。既然拿纸来付钱,人家当然会要更多的“纸”。
我认为,现在的局面就像那场变革的“第二阶段”。这一次,世界不是脱离黄金,而是脱离美元。几十年来,全球经济仍然依赖美元体系运转。但如今,各国央行正悄悄去美元化,用黄金取代美元作为储备资产。这意味着世界正在重新回到一个以黄金为核心的储备体系。虽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金本位”,但各国会持有更多黄金,而减少对美元、欧元或英镑的依赖。
对美国而言,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这意味着美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超支”——不能再靠印钞购买自己没有生产的东西,也不能再通过举债维持消费。接下来,美国人的生活成本会显著上升,借贷成本也会飙升。资产价格——尤其是股票和房地产——以黄金计价的实际价值将持续下滑。事实上,自 1999 年以来,道琼斯指数以美元计价看似上涨了四倍,但若以黄金计价,它其实下跌了超过 70%。这才是衡量真实购买力的方式。
我认为,这个趋势不会停止,反而会持续并加速。世界正在从“美元标准”,正式回归到“黄金标准”。
主持人: 你最核心的预测是,即将到来的危机会“让 2008 年相形见绌”,甚至像“主日学校的野餐”。抛开比喻,在现实层面这具体意味着什么?它会如何展开、呈现为何种景象?我们最该关注哪些先兆?
Peter Schiff: 2008 年的危机,本质上是一场“债务危机”——从次级按揭市场爆发,随后蔓延到持有或承保这些按揭债务的机构。当时,美国政府通过救助与刺激措施,暂时压制住了冲击。那确实让危机没有立刻演变成系统性崩溃。严格来说,从更长远的视角看,如果当年不干预,让市场承受一次更彻底的清洗,今天美国的经济体质或许反而更健康。但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 把罐子再踢远一点 。
而这一次不同——这是一次政府无法再出手相救的危机。
我并不是在预判房贷或信贷市场的崩盘,而是在预判 美国国债层面的危机 :一场真正的主权债务危机。这已经不是市场在怀疑某个高杠杆房主能否偿还浮动利率贷款的问题,而是全球开始质疑——美国政府还能否还债?我所担忧的,并不仅仅是“名义违约”(尽管那种情形也不是不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直接违约甚至比我预期的结果更好)。真正的风险在于: 当债务到期时,你拿回来的美元,到底还值多少钱?
如果唯一的还债手段是印钞——而眼下的确如此——那债权人就会恐慌。看看特朗普在说什么:在通胀高企的时候主张降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将制造更多通胀。当利率长期低于通胀,放贷人得不到补偿,就会出现美债的系统性抛售。一旦全球投资者不再愿意买入美国国债,也不再愿意持有美元,这就不只是主权债危机,更是货币危机——是金融体系的更高层级危机。
因为这一次, 爆炸的将是所谓“无风险资产”本身 。它的崩塌会引发信用市场的全面震荡。到那时,美国政府将无力救助任何人;美联储也无法像 2008 年那样,用美元或美债去“替换”私人部门的坏账。TARP(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的逻辑是:用美国政府的债务去顶私人部门的债——前提是市场仍然相信美国国债。而现在,这份信心正在消失。
在一个美元暴跌、通胀飙升的场景中,政府还能做什么?他们不能再印钱“大撒特撒”,那只会火上浇油,让美元跌得更快、长期利率更高。过去那些药方,如今都彻底失效了。我们正被困在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面中。唯一的出路,是政府几十年来始终拒绝的那条路——因为那条路太痛。但也正因为拖得太久,如今再要面对,疼痛会更加剧烈。
主持人:如果危机无法被救助,请具体描述:假设一年后的今天(2025 年 10 月 22 日),这场危机会如何爆发?第一个爆点会是什么?
Peter Schiff: 先看黄金。上周金价几乎冲到 4400 美元,随后快速回落到接近 4000,但无论如何,4000 美元的金价,已经是两年前的两倍。回到历史,1980 年那一轮,世界在抛弃美元、对美国失去信心的时候,保罗·沃尔克是怎么重建信心的?他让短端利率上到 20%。等于是对持有美元的人说:“你不想拿美元?我们付你 20% 的利息。” 当时的通胀最高也就 10%—12%,20% 的回报足以吸引资金回流。
与此同时,里根上台推行市场化改革与减税政策,彻底扭转了此前尼克松—福特—约翰逊—肯尼迪时期那种“大政府、低效率、强干预”的政策路径,重建了对美元的信心。但今天,这些工具统统失效了。首先,特朗普不是里根;而现任的鲍威尔,也不是沃尔克——即使沃尔克还在,也无力再做当年的事。因为如今的债务规模,已经让美国 无法承受那样的利率水平 。
1980 年时,美国的国债规模还不到 1 万亿美元,而且大部分是长期固定利率债务。即便短期利率升至 20%,对财政的直接冲击也有限。而今天完全不同:约三分之一的国债一年内到期,总债务超 38 万亿美元,全体债务的平均久期只有四到五年左右(我记不住精确数字,但很短)。如果利率升到 10%,很快我们每年要付的利息就会到 4 万亿美元,这几乎不可能负担。我们现在一年也就收 5 万亿美元税,且如果短端利率真到 10%,经济会陷入深度衰退、企业大面积破产、失业飙升、赤字爆表、税收暴跌。
结论就是: 我们没法再用加息去对抗通胀,因为药效会把病人直接治死。既然不能加息“治愈”,那就只能被通胀拖死,于是就有演化成恶性通胀/货币危机的风险。
有没有办法避免最坏的结果?那就是违约(或债务重组) 。美国政府可以说:“我们借了 40 万亿美元,偿还不起,那就不全还了。也许每一美元给你 25 美分,我们或许还能承受。”
同时我们需要 更高的利率 ,这也是为什么必须重组债务:过去几十年利率太低才是问题根源。现在美联储和特朗普还想降息,但我们 需要的是更高的利率 。
特朗普抱怨制造业空心化、贸易逆差巨大。要解决这些,只有更高的利率——让消费降下来、储蓄升上去,用储蓄去建厂。不储蓄,就没法建厂;不建厂,还是得进口别人生产的东西。过去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别人愿意要我们的美元(储备货币)。一旦美元失去这个地位,世界就不会用我们的“纸”换他们的商品。我们就得自己造,可我们现在已经 没有产能、没有基础设施、没有供应链、没有熟练工人 了——这些美国几十年前拥有的优势,如今都没了。
所以,这就是它现实中的样子。
主持人: 公平地说,到目前为止,“比特币会失败”这件事还没被证明是错的;但“看空比特币”在过去十年里却错得有点离谱吧。
Peter Schiff:“看对比特币”和“靠比特币赚钱”,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 我承认,价格确实涨了很多,这点没错。但如果它最终归零——那恰恰说明我对它本质的判断是对的: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庞氏骗局。是的,我完全可以在早期买入,再在高位卖出,从中赚取可观利润。很多人确实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对比特币的 真实价值 和 长期前景 其实并没有看清,只是趁着越来越多人犯同样的错误、愿意在更高价位接盘,于是赚到了钱。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 没能在正确的时点离场 。有人可能在 5000 美元买入,账面上涨了二十倍,觉得自己“看对了”。可当价格跌回 1000 美元,利润蒸发 80%,那你到底是“对”还是“错”?如果那笔收益从未兑现,最后等于根本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依然认为自己对比特币本质的判断——它 最终无法兑现自身承诺 ——是正确的。
当然,我也承认,我“错”在没有去利用这场狂热来赚钱。我本可以在很早、很低的价位买入,然后在多个节点卖出,赚得盆满钵满。过去三四年,甚至到今年,我在其他投资上的回报其实并不差;但如果我当初买了比特币,收益可能会更惊人。只是我没有那样做。
以事后诸葛的角度看,我“本该”那样做。可即便如此,我仍然相信: 在比特币上亏钱的人,终将远多于赚钱的人 。尤其是那些现在才进场的投资者——他们大概率会亏得很惨。
主持人: 哪怕“错”一回,能换来千倍、十万倍的收益,我也愿意赌一把。不过你确实说了很久“后面很难再涨”。假设一切如你所料——你赢了,黄金涨到 1 万、1.5 万甚至 2 万美元,那时世界会怎样?普通人该如何应对?是该全仓黄金,还是分散配置?如果不能持美元,该持有什么?
Peter Schiff: 对像我这种年龄不小、有相当资产的人,我建议 持有部分黄金 ——比如 5%、10%、20% 的仓位上限。除此之外,我喜欢 能派息的股票 ,我自己也持有不少 黄金股 ,但也有很多 非黄金类的海外股票 ,我认为它们能提供经通胀调整后的真实回报,帮助美国投资者在即将到来的美元大幅贬值中维持生活水准。
对很多还没什么积蓄、但又想做点准备的年轻人,我建议 持有一些实物金银 ——白银更合适,因为更容易交易、单位价值更小。比如拿出 5000 到 10000 美元买一些银币,既能储值,又能在极端情况下使用。
另外,别每周只囤“刚需的当周量”。如果家里有空间, 多囤一些不易腐的生活必需品 ——你半年、一年、两年后肯定会用到的东西, 现在 买,因为将来会更贵。你等于是在为自己锁定价格、对抗通胀。举个例子:假如现在一支牙膏 5 美元,一年后 10 美元,那你现在多买,等一年后使用时,相当于这笔“牙膏投资”赚了 100%(反正你迟早要用)。与其把钱放银行、以后再去买更贵的牙膏,不如现在就买。
还有一个隐患是 价格管制 。当美元真开始大跌、物价真开始猛涨时,政府可能像尼克松时代那样上价格管制,企图“按住物价”。结果往往是短缺,因为当合法价格被压在成本线下,商家干脆就不卖了。到时候你去超市、药房,货架上可能连牙膏都没有。接着黑市会出现,价格更高,还要承担坐牢风险;而黑市不会刷卡,可能更愿意收银币。所以提前囤货,能让你避免黑市、少受冲击。还记得新冠时期大家连厕纸都抢不到吗?如果叠加价格管制,情况会更糟。
即便没有价格管制, 美元贬值 也会让标价不断上行;但 以白银计价 ,很多东西会变“更便宜”。你用更少的银就能买到更多的实物。很多人误以为比特币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我认为结果会相反: 比特币对美元也会贬值 。到那时,如果你想用比特币买东西,你会发现需要 花出更多比特币 ,因为以比特币计价的“物价”,涨得比以美元计价还快。
主持人: 你刚才那段“牙膏投资学”,在加密世界听上去简直像一堂“神级带货课”。说真的,过去两天我看了你不少早年的访谈,对你多了几分敬意。不过在加密圈里,你常被描绘成那个“爱骂天的愤怒老爸”。 我自己不算“比特币至上者”,但确实是个“加密爱好者”。有个画面我一直记得:大概 2006 年,你在福克斯电视台上预言金融危机,那时现场所有人都在笑——主持人、嘉宾、观众,全场哄堂。我想问的是:2008 年之前,那些聪明人怎么会集体看不见危机?那么多机构、那么多专家,为什么几乎没人意识到它要发生?
Peter Schiff: 那是典型的 群体思维 。当所有人都以同一种方式思考,就会对任何挑战他们信念的声音本能地排斥。我常说是“ 认知失调 ”:他们会在脑子里筑起一道墙,我说什么都穿不过去,因为一旦接受,就会颠覆他们的世界观、职业路径和利益格局。没有人愿意承认我说的是对的。
而且既然别人都不说、只有我在说,他们就更容易下结论:怎么可能这个来自一家小公司的家伙是对的,而哈佛的经济学家、美联储、华尔街大行、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全是错的?所以他们宁愿相信我是错的。
可我现在在比特币社区里,看到 同样的心理结构 :对比特币的信仰已经成为身份的一部分,全情押注,不愿倾听任何批评,所有反对意见都会被“弹回去”。于是我说“比特币会崩”,他们就像当年那些人听到我说“银行会倒、房利美房地美会破产”时一样地大笑——“不可能”。而我只能说: 这恰恰就是会发生的事 。
主持人: 公平地说,你在 2006 年就开始预警危机,两年后它真的爆发了;但你反对比特币这件事,已经讲了十多年了。
Peter Schiff: 其实我早在 2002 或 2003 年就开始警告金融体系的风险了。那时我已经看到美联储把利率压得过低,也看到了房地产与按揭市场里潜伏的问题。到了 2006 年,我讲得更频繁、更激烈,也更多上媒体,所以大家普遍记得的时间点是 2006 或 2007 年。但没错,比特币的泡沫确实比房地产泡沫持续得更久。我批评比特币的时间也比我当年批评次贷和楼市的时间更长。正因为它的寿命被人为拉长,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次你肯定错了吧?照理早该破了。”
我认为中间其实有几次距离“破裂”已经很近。加密圈做得非常成功的一点,是把华尔街拉了进来——现货/ETF、MicroStrategy 的“财务杠杆+融资配合”、各类结构性杠杆,一起把行情延长了。再加上他们极力把特朗普和其家人“拉入教”,把“加密沙皇”、白宫的影响力捆上来,为这场“拉高出货的金字塔”提供了更多燃料。
但这些不可能无限持续,终究会见顶并自我坍塌。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它的全部价值来自投机,就必须源源不断有后来者愿意用更高的价格接手;一旦新增买家枯竭,机制就会解体。于是他们又发明了“ 买了别卖 ”的信条。这套话术其实是早期大持有者编出来的——他们自己想卖,却又需要别人不卖,还得不断吸引新的人进场。最终,结构会崩塌。事实上,也许坍塌已经在进行中。
看看一些加密相关股票就知道了:我今天还提到,Winklevoss 兄弟的交易所 Gemini 上个月刚上市,如今较首日高点已跌去大约 60%;特朗普的媒体公司 DJT 自 10 月以来也下跌了 70%。还有拉斯维加斯那场比特币大会,他们推出的那个所谓 “Nakamoto” 项目——我当时就说那是金字塔或庞氏。它刚上市时 30 美元,如今只剩 0.7 美元。
这就是泡沫的写照:一切看似还能维系,其实崩塌已经开始。
主持人: 你有没有想过,这十年来你在节目和社交媒体上提“比特币”的次数可能比任何人都多?某种程度上,你也在“给它带货”吧?
Peter Schiff: 它现在还活着,而且号称有“数万亿美元”的市值。再看看金融媒体被渗透的程度——你打开 CNBC,几乎满屏都是加密内容。我都建议他们改名叫 “Crypto News” 或 “Bitcoin Channel” 得了。
主持人: 公允地讲,它是过去十年里表现最好的资产之一,媒体也有“告知受众”的义务吧。
Peter Schiff: 等他们亏光了钱,观众可能会反过来起诉媒体。看看谁在买广告,谁在赞助——加密项目买了大量的商业时段。平台几乎不让人说比特币的坏话。
主持人: 可你几乎天天都在发声啊,你还常常上 CNBC。
Peter Schiff: 我现在几乎上不了。他们停止邀请我,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我对比特币持否定态度。赞助商会说:我们花钱投广告,但别让 Peter Schiff 上去拆台。
主持人: 比特币圈的人其实“欢迎”你上节目——他们需要一个反派来坚定自己的立场。好吧,最后一个大问题:你预测了 2008 年的危机,那一年你是怎么操作的?当下有没有相似的参考?
Peter Schiff: 2008 年我总体是被打惨的。唯一赚钱的,是我在 2007 年做的“次贷空头”,那笔交易我在危机前兑现了。但那时我手里持有大量黄金股和海外股票,而这些在 2008 年的跌幅比美股整体还大。
不过在 2009 年,它们反弹得更猛,我又把大部分亏损赚了回来(不算空头那笔收益)。我当时做的不错的,是针对“金融危机之后”的 美元危机 布局。去翻我第一本书《Crash Proof》(怎么从即将到来的经济崩溃中获利),里面的思路很清晰:金融危机爆发、房贷与房地产崩盘、银行倒下、房利美房地美出事之后,政府会大印钞(后来叫量化宽松)。我判断那会引发 美元与债市的危机 ,金价会大涨。事实证明,我方向没错,时点错了。金价确实冲上 1900 美元,但随后又回落;美元则是先跌后涨。美联储成功地把泡沫吹得更大——股票、房地产、债券、甚至加密资产,全都泡沫化。我称之为“万物泡沫”。
后来我写了《The Real Crash》(真正的崩盘:如何从美国即将到来的“破产”中获利)里,我强调:2008 并不是“我真正担心的那场崩盘”,真正的崩盘在 美元与债券 。它一直没来,但我认为现在很近了。黄金的再度强势上行,就是警报。这就像 2007 年次贷爆雷时的信号——当时大家都说“可控”,结果全球被卷进去。今天很多人看黄金上涨,只把它当成“题材股”或“动能股”,却不理解背后的含义。
在我看来,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 世界正在失去对美元的信心 。那场本该多年前爆发的美元危机,如今正在逼近。
主持人: 你刚才说“万物泡沫”,那黄金现在是不是也进入泡沫了?
Peter Schiff: 不是。最近确实涨得快,从 3500、3600 一路冲到 4400,再迅速回落,单日跌幅超过 6.5%。 但这离“泡沫”还差得远。
我拿自家公司 SchiffGold 的业务举个例子:过去两年,我们的销量其实并不高。虽然最近几周好了一些,但从金价 2000 涨到 4000 这段时间,我们并没迎来所谓“抢金潮”。我们最火的一年是 2020 年疫情期间——那时人们恐慌、纷纷买金。而过去两年,大家并不害怕,他们更热衷于买比特币、买科技股。
现在真正的大买家是 各国央行 。他们不是投机客,不打算高抛低吸,而是把黄金当作长期储备资产,因为他们对美元的信心正在下降。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养老金、捐赠基金、对冲基金这些机构里,投向黄金及相关股票(包括矿业股)的比例大概也就 2% 左右,远低于历史均值。
如果这都算泡沫,那“泡沫”早该满街都是——但现实恰恰相反。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那些“排队买金”的照片,我怀疑很多其实是排队卖首饰变现。我们这里在金价上涨的过程中,还有不少老客户选择逢高卖出。这更像是一种理性了结,而非全民亢奋。
去年到今年,黄金 ETF、金矿股 ETF 都在持续 净流出 。在黄金市场里,恐惧多于贪婪;而在比特币市场,我看到的几乎全是贪婪——动辄喊“一定上百万、上千万”,那是典型的“梭哈叙事”: 不买就等着当穷人 。黄金这边,没有这种集体幻觉。
主持人: 你觉得区块链行业有没有诞生过什么“正向产物”?你喜欢稳定币吗?喜欢智能合约吗?比如 Polymarket 这种预测市场,你觉得有价值吗?
Peter Schiff: 几年前,我和朋友在比特币上做过一个 Ordinals NFT,叫 “Golden Triumph”(金色胜利)——画面是一只手高举金条,有点像是在“对着比特币的脸”开玩笑:最后的胜利属于黄金。这枚 NFT 附带一张签名版真品印刷。原画油画没人买,但印刷版卖光了,后来有人在 Magic Eden 上转手。
总体而言,我对 NFT 热潮并不看好。它的结局也如我预期——短暂爆红,然后迅速熄火。十多年前就有人跟我说“区块链将改变一切”,但直到今天,它对我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实质影响。我没有把车本、房本放在链上,也不靠链上去交易股票。
你提到像 Polymarket 这样的例子,我不觉得一定需要区块链才能实现。互联网刚出来时立刻改变了我的生活——我不用买它的股票,也会用它的产品;而区块链/比特币对我日常的改变几乎为零。
讽刺的是, 最适合上链的资产,反而是黄金 。很多人反驳黄金时喜欢问:买杯咖啡难道要从金条上刮屑称重?可世界在金本位下过了上千年,没有我们今天的技术也能轻松用金做交易。而今天我们有了区块链,反而更简单了:把金存在托管机构,把所有权代币化,你拿着代表金的代币在钱包里转移所有权,用区块链可以做到即时、透明、低成本、可验证。
再说稳定币。它锚定的是美元,而美元并不稳定——长期贬值;而且稳定币的利息被发行方拿走,代币持有者拿不到。那是最差的“持有美元”的方式:你拿着一种不生息、锚定贬值货币的代币。不如把黄金代币化,锚向黄金的“稳定”。它能做到比特币承诺却做不到的事:交换媒介、记账单位、价值储藏。
我大概率会做自己的黄金代币 :我们正在给 SchiffGold 搭平台,用户在手机 App 上买黄金,实物黄金存由我们托管、归用户所有;用户可在 App 内转移黄金的所有权用于支付,也可以赎回实物,未来也可以赎回链上代币。同时我们计划还会配一张借记卡,卡里以金银为底,当你刷 10 美元,系统就卖出等值的黄金来结算。当然,理想情况是对方也愿意收黄金,那就直接用黄金结算。
有人质疑“有对手方风险”。我的看法是: 资本主义本来就充满对手方关系 ——保险、托管都是这样。比如 Brinks 已经干了 160 多年,专门做黄金托管,历史上没丢过一克黄金,这就是品牌与信誉的积累。你不能因为存在对手方,就说“金不行”。
至于你说这是不是“区块链/DeFi/RWA”,它可以上链,但不一定必须上链。我更关心的是黄金本身的价值,代币只是一种更便捷的载体。我也希望它是多链可用、跨链流转的,用户在链上转账要付各自链的 Gas;但如果只是 SchiffGold 用户内部转移,那根本不需要上链、也没有额外费用。
市场上其实已经有类似产品,比如 Tether 的 Tether Gold。顺便说一句,我手里一直留着一个和“gold”相关的好域名,当年我还以为 Tether 会来买,结果他们没买,现在你访问那个域名,会直接跳转到 SchiffGold。
主持人: 你现在还持有任何比特币吗?包括当年 Ordinals NFT 售卖留下的那部分?
Peter Schiff: 我没有留下 Ordinals 卖出的那部分。 不过我确实还有一点比特币,一个旧钱包里大约有三分之一个比特币,但我很多年都进不去了,等于已经拿不到。 除此之外,我还搞了个算是“玩笑性质”的项目,叫“比特币战略储备”。当时是因为特朗普宣布设立“比特币战略储备”,我就跟风做了一个。
我公开了钱包地址,一开始用的是 Coinbase 的地址,后来为了让大家能直接看到交易,我又买了一个冷钱包,把那部分“战略储备”转了进去。所以从技术上讲,我确实有一个“比特币战略储备”和一个“小型加密囤货”,就像美国政府一样。但重点是: 我从没花过一分钱自己的钱,那些币都是别人捐的 。我还承诺过——永远不会动用它们。我最后一次查看时,大概有六七千美元的比特币,以及几百美元的其他山寨币,主要是 Solana 一类的,就这些。
总而言之,我从来没用自己的资金买过哪怕一点点比特币。就连后来“丢失”的那批币,也全是别人送的。事情起初是有一次 Anthony Pompliano( @APompliano )说要给我 100 美元的比特币,我告诉他我没有钱包,他就没法转。
再往前一点,应该是我和 Erik Voorhees ( @ErikVoorhees )进行完一场比特币辩论,辩论后我们一起吃饭。他和另一位朋友就在我手机上帮我装了一个钱包(好像是 Crypto.com 之类的应用),然后为了演示给我转了大约 100 美元的比特币。我当场又转回去 50 美元,所以离开餐厅时,我的钱包里还有 50 美元的比特币。
他们给了我一个 PIN 码,但没有给我助记词,也没有密码。于是我就靠这一个 PIN 用了很多年。后来有一次,在展会上有人买我的书,用以太坊或比特币付款,我钱包里的币就慢慢积到几百美元。再之后,我把那个地址发给 Pompliano,让他打点币过来,他没转,但其他人陆续给我打了币,最后大概有了三分之一个比特币。那时比特币价格大约一万美元,后来涨得更高。
直到有一天早上我醒来,发现 PIN 进不去了。我说“我没忘密码,是钱包把我的密码忘了”,大家还笑我。可事实是——我根本就不知道密码,我只有 PIN。
我联系了 Erik Voorhees,也联系了钱包公司,但他们找不到我的账户信息。我没有助记词,没有密码,什么都没有。后来钱包公司做了一次版本更新,需要重新输入密码,而我的 PIN 已经失效。于是就这样,那些币彻底进不去了。
所以讲清楚一点:那批比特币全是别人捐的;包括现在我所谓的“战略储备”里的比特币,也从未花过我的钱。我不会去动它们,就这么放着—— 爱涨不涨、爱跌不跌,我打算跟这艘船一起沉。
主持人: 你五六年前拿到、现在又拿不到的那点比特币,这些年跑赢了你持有了三十多年的黄金。
Peter Schiff: 差不多吧。那点比特币从我拿到时起,大概涨了十倍左右。可我买黄金的时候,金价还不到 300 美元,如今已经涨到四千多,同样超过了十倍。
当然,如果我这二十年来本该投入黄金和金矿股的资金,全都在早期用来买比特币——那今天我可能已经是个“多重亿万富翁”了。但那得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 我从未卖出过。而现实是,我不可能那样做。以我的投资性格,我一定会在上涨途中分批卖出。
我身边确实有不少人在比特币上赚了大钱,现在非常富有,有些甚至比我还有钱。但我相信,他们最终会把相当一部分利润吐回去。
也有人比较理智,趁高位套现了不少——这是我给任何持币人的忠告: 就算不清仓,也该部分落袋为安。 你可以先卖出一部分,换成其他资产。花点钱,享受一下收益的成果;再拿一部分去买黄金、白银、房产,或者能派息的优质股票。
别把所有身家都压在一个幻想上——“比特币一定会涨到一百万、甚至一千万”。哪天醒来发现它归零,那种感觉会非常糟糕。你无法回到过去重新来一遍。年轻人还好,还有整整一生可以东山再起;但对年纪大的人来说,他们的大半人生已经在身后了—— 没那么多时间重新开始了。
Solana Eyes $210 Before Its Next Major Move—Uptrend Or Fakeout Ahead?
An analyst has explained how Solana could decide its next big move after rising to $210, the resista...
Quack AI and Gimo Ally to Strengthen Decentralized AI under OG Ecosystem
QuackAI and Gimo Finance unite under 0G Labs to connect liquidity and governance intelligence layers...
PayPal Integrates with ChatGPT – The Future of AI-Powered Online Shopping
PayPal has collaborated with OpenAI to add payments to ChatGPT and offer an enjoyable AI-powered s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