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行业陷入困境,破局之路在何方?
来源:X-Order
19年过去了大半年,BTC从年初的3k点稳步飞升至现在的破万,最近稍稍回落至8k,和其他行业的朋友聊天都会觉得,币圈今年收益不错啊。
困惑迷茫的原因
这里我想分享关于历史上的一些其他行业,甚至是本行业发展初期的状况,以此来观察一个行业它到底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怎么样的过程,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认知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磕磕绊绊。
消失在历史中的行业
从最宏观的行业分类来看,很多行业是会永久存续的,因为 行业背后代表的是需求 ,有些需求是作为人类这个物种与生俱来的,比如衣食住行。
这些不断向高维进化的行业,会使行业中的低维形态逐渐退出。 所以在此我们需要降一个维度来讨论一些更细分的行业。
通常我们认为行业的进化有两种驱动因素: 需求的细化以及技术的进步 。
1844年摩尔斯发明了电报,50-60年代梅乌奇发明了电话,1876年贝尔实验了第一台可使用的电话机,并获得了专利。
步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手机通讯,电子邮件等新技术的发明又代替了固定电话。
试想现在还有多少人还在使用书信通信?除了一些保留着文艺情怀的人之外几乎没有了。这也导致了许多与书信相关的行业迅速没落。而电报行业更是惨淡,现在的80,90后不用说使用过电报机了,见过的都几乎没有。电话倒是还随处可见,但是那些一个个曾经风靡的电话亭,以及一些可以拨打外省甚至国际电话的小卖部几乎已经销声匿迹。
一个行业的落末,必将导致相关配套行业或是围绕其发展的衍生行业的消失。
也就是说, 行业的更替,必须由新的技术或是进一步细化的需求来推动。
早在2011年,吴忌寒还没有创立比特大陆的时候,李笑来老师就曾经和朋友一起投资了60多万人民币来建造一个小型矿场。
说矿场有点夸张,其实就是买了一堆电脑承包了个集装箱配上一些空调等简陋设备开始挖矿。当时还没有南瓜张和烤猫的ASIC矿机,纯粹用显卡在挖矿, 效率的低下结果肯定是以失败告终。
这次矿场实验最后只挖出了100多个比特币,按照11年最高的市价32美元来计算,也就是2万人民币左右。
可能确实在13年之前挖矿行业(暂且认为是一个行业,虽然当时还未形成)本身是完全不值得投资的。 而在13年ASIC矿机出现的那一刻,却成为了最好的挖矿行业的投资时点。
这种感觉是不是似曾相识,是不是特别像二级市场某个标的的投资?当其价格一路下滑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它失去了投资价值,然而在 不经意间它就来到了价值拐点。
破局方向
首先这个行业必须有吸引力,而且是 多种吸引力,这是产生投入需要的驱动力 。
行业中的一些早期参与者,他们首次接触比特币,甚至为比特币贡献代码,布道,很多时候是出于对于这个项目的认可和觉得其有独特性。
这些生产力最终构成了这个行业进化的助推力。
未来落地可能方向
现在有不少传统项目,是存在一些现金流的,包括简书,Jarvis+等,对于其本身的业务运转来说,区块链和通证只是其流程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为了特意追求区块链化,而破坏了很多原有的商业模式。
肖风也在万向区块链大会上提到,我们现在很多的项目是+区块链,但未来其实会有更多的区块链+ 。所以创造特有的需求闭环会是一个比造血更有效的推动行业前进的方式。
多元化其实对应之前提到的多维度吸引力。因为开放式组织类项目的门槛较低,所以它可以接纳足够多的人投入生产力。不同层次的吸引力会导致不同维度的贡献,可以是资本投入,可以是代码投入。
跨界分两层,一层是跨国界,一层是跨时间界限。
在组织体系内采用通证来奖励特定行为或是满足特定需求的优势在于可以不用在意国界的区别。可能在某个国家开发一段代码的时薪要比另一个国家高出很多,但是在组织内部领域这样的行为如果以通证衡量就保持一致了。
时间维度可能是通证化的更终极的应用,通证分配和使用不随参与项目的人的转换而转变。很少有货币能做好代际传承,通证是不是会更有优势?
游戏是一个可以创造需求的开放世界,除了不能满足物理的需求(现在有趋势是结合AR和VR都可以满足部分的物理需求了),几乎可以创造无限的高层次需求。自然他内部本身就是一个闭环,在这个闭环中发挥作用的就是游戏中的通证。
还没有感觉?去看看头号玩家吧。
货币是人类的需求,那么如果有一天机器人需要解决公地悲剧的问题,他们直接如何去分配资源呢。通证无疑是最优选择,机器之间可以直接验证通证的可靠性,并且以通证作为桥梁来交换资源。那么人类如果需要和机器进行交互,通证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交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