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总市值:
0%
恐慌指数:
0%
币种:--
平台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Litentry:链上身份是用户进入 Web3.0 世界的入口

收藏
分享

最近 Uniswap 推出了链上治理工具 Sybil,用户可以使用数字身份进行链上代理投票。而波卡生态的项目 Litentry 则希望把链上身份引入更大的 Web3.0 生态中,通过波卡的跨链特性,聚合来自波卡平行链、以太坊、比特币等不同区块链的用户行为,实现委托治理、多链登录等功能,成为用户进入 Web3.0 世界的入口。

这次 PolkaWorld 和 Litentry 创始人翰文 聊了聊他对去中心化身份的看法,以及 Litentry 具体怎样实现去中心化跨链身份聚合。

PW:Litentry 是做什么的,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翰文:Litentry 希望建立在 Web3.0 基础上的跨链身份聚合器 ,把不同区块链上的身份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有价值的用户画像。这样的用户画像可以用于链上治理或去中心化金融等各个方面,去提供身份的基础服务和设施。

我们的网络可以让用户提交信用计算的算法,通过开放的、可以自进化的方法去改变算法,来实现用户信用和声誉的计算。有的用户可能在不同的网络都有自己的身份,我们希望为这样的用户建立一个 可信的、兼容的跨链身份

PW:这种去中心化身份可以应用在哪些地方?

翰文:一个应用场景是 链上治理

第一个例子是 ,身份可以让链上治理的 投票行为更加精确 。用户的投票的时候,可以知道自己投的人做了哪些事情。比如我在 Polkadot 上投票一个人,我可以知道这个人在 Kusama 上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投票参与者,这样就可以让用户行为和用户信息更丰富起来,让整个链上治理过程更流畅和透明。

第二,我们可以实现对 投票权的平均化 (equalization)。现在的投票权基本都是根据用户有多少钱来决定的,那么未来我们可不可以根据用户的一些行为数据来打分,比如一开始每个人的分数都是平均的 1,后来比如有些人多提交了一个提案、多投了一次票他的分数就成了 2,这样的投票权分数就代表了用户对治理参与的积极程度。扩展不同链上的用户信用和行为,可以更好地实现投票权的平均化。

第三,可以 通过 交易回放来评价用户的链上行为 。有时候在投票发生的当下,是很难去评估投票行为怎么样的,而是需要根据提案投票的结果才能评估。比如对 DOT 拆分的提案的投票,可能要等过了 10 天后,大家才能发现这个事的价值,因为 DOT 的价格涨了。所以我们通过调取之前投票时的交易,对于当时投票支持这个提案的人,就认为他们做了一个对整个网络有益的决定。所以这就是一种事后评价机制,通过回放来评估用户的信用行为。

再谈一下在 DeFi 场景 中的应用。

比如目前 DeFi 的借贷,对所有人都是统一的计算标准,要求所有人都要进行超额抵押。但是未来通过信用,可以实现 经过计算的 DeFi 服务(Analyzed DeFi Services) 。也就是根据计算,算出不同的人贷款需要抵押多少比例。有些人可能不需要进行超额抵押,只需要抵押 80% 或者 90% 就能借贷。

DeFi 应用的另一个方面是 金融担保 。比如我是 Polkadot 上的验证人,那么我自己违约的成本是很高的,因为我一旦违约了,这些提名人就不提名我了。因此这样的验证人的信用就很有价值,可以为别人做担保。

这里我只举例了链上治理和 DeFi,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场景在等待我们去发掘。

PW:刚刚您提到计算信用的算法是用户提交的。那么最后会出现一个统一的信用评分标准,还是允许多种不同的算法同时存在?

翰文:其实这就是去中心化网络的魅力所在。我们 鼓励每个应用都可以创建自己的信用的评估算法 ,就像创建智能合约一样。

但是在去中心化的同时,又可以保证一定的可信性。我们的网络里有议会的议员,我们可以把经过议员投票认可一些算法加上已 认证的标记 。比如通过了认证的算法就是绿色的,没通过的就是灰色的。通过这样的区分机制,让被议会认可的算法更容易被新的用户接受,更广泛地推广。

比如说对一些金融服务来说,他们可能就需要这种被验证过的,或者有一定背书的算法。而我们的议会里可能就会有一些 DeFi 项目,比如 Acala、Uniswap、Compound,如果这些议员都认可了某个新的算法,这个算法可能就更容易得到一些金融类项目的广泛应用。

总结一下,提交算法是完全公开、开放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增加一些评级的机制,让算法变得有所区分。

PW:聚合跨链行为数据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怎么保证这些数据的真实性?

翰文:这分为两个问题,第一我介绍一下拿到链上数据的过程,第二个问题说一下数据的真实性。

拿到链上数据 的过程,我举个例子。某个用户想得到一个长期流动性提供者(long term liquidity provider)的信用积分,那么我们可能要去 Acala、Uniswap、Sushiswap 等不同的网络上,拿到用户提供流动性的 transaction,这在以太坊中可能是智能合约中的某一个方法,在 Polkadot 中可能就是 runtime 的一个 extrinsic。我们的团队会根据不同网络做一套扒取数据的方法,他们在 off-chain worker 里就可以向不同的网络,比如以太坊可能有 Infura 和 Etherscan 的节点,而 Polkadot 可能有 W3F 和 Parity 的节点。它就从不同的节点拉这些数据,然后在验证人的 off-chain worker 里,去计算这些信用信息,只有当这些根据不同来源挖取到的数据计算的结果一样的时候,我们才认为这个结果是有效的。这样就实现了一个去中心化计算信用的过程。

关于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首先这些 数据本来就是链上的信息 ,就是根据用户实际做的行为发生的。然后我们所有的拉取都是使用 去中心化的拉取方法 ,比如说可能有一个节点,比如说 Infura 节点被人改掉了,或者有个黑客监听了一个通道信息传输的 http request,把它改动了,但是他只能改动一个,其他几个上仍然是一个另外一个结果,这时 Infura 上错误的信息就不会被我们的网络所收录。这也就避免了网络的单点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可以理解我们像 The Graph 这样提供了一个可信的(trustless)数据接口,不过这个接口是专注身份而且包含计算过程的。

通过一方面数据本身就是链上的,一方面我们拉取数据和计算数据的方法都是去中心化的,我们保证了得到的数据都是可信的。Litentry 通过这样一套去中心的、去信任的机制,来实现了对用户信用的可信的计算。

PW:Litentry 会怎样跟其他的项目方合作,来让结果更加可信和去中心化?

翰文:首先,实现用户的聚合身份,需要连接不同区块链网络的账户。因此我们要主动和各个不同的 网络 一起合作,比如 Polkadot、Kusama、 以太坊 ,再比如本体。本体上本来就有身份,有 OScore 这样的一些信息,这些都可以直接引入到 Litentry 聚合的身份里去。因此我们是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去跟不同的区块链网络合作。刚刚,就在今天我们也官方宣布了跟本体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的内容就是把本体的身份汇集到我们的聚合身份里去。

另外一方面 ,我们也积极地跟不同的 社区 ,像 DeepDAO 合作,因为他们可能会主动去收集一些用户在社区里的贡献度信息,然后会把这些信息给放到链上。另外,前几天 Uniswap 推出了一个新的项目叫 Sybil,做的就是收集用户在 Uniswap 上一些投票的数据,来创建一个治理信息的平台。所以我们也希望未来和这些做身份和链上治理的项目合作,来更加丰富用户的信息。

总结一下,就是我们一方面跟链合作,另一方面跟不同的应用合作。

PW:其实有大量的身份信息是产生在链下的,比如学历等,你们是否会考虑引入链下的信息?

翰文:我们目前只收集链上的信息, 暂时不去连接链下的信息

因为一旦把链下的信息储存到网络中,或者储存到某一个外部存储中,就一定会涉及到数据的 隐私 。那么这些数据到底怎么样保护?在欧洲有 GDPR 数据保护法,在中国也最近新出了中国隐私保护法,这两个法律其实添加了很多的限制,因此我们在这个上面就是不会花太多的精力。

我们会把精力放在怎样构建一个开放的网络平身份平台上。用户可以去其他的一些项目上提交自己的身份信息,比如去 KILT 上提交自己的驾照,或者在本体 OScore 上提交自己的 KYC 信息。用户信息在这些网络上得到印证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我们的聚合功能,把他们的身份聚合到 Litentry 网络上来。所以我们仍然是可以引入链下信息的,只不过这些信息首先是在别的区块链网络中验证了,然后再 引入到我们的聚合身份中

至于链下信息的可信度,基本上是由这些专门处理这些链下信息的链来解决,他们在这方面比我们更专业。我们就会去主要就聚焦在我们擅长的地方。

PW:你是怎么想到要做这样的一个项目的?可以分享一下你创立 Litentry 的过程吗?

翰文:去中心化身份是我在 2015 年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觉得 身份是 Web2.0 用户进入 Web3.0 世界的入口 。因为用户要在不同的区块链网络和应用中,需要跟其他网络相通的一些信息,而不是仅仅的是一个地址。区块链的匿名性在某些产品上可以用,但是我们在考虑到易用性的时候,就是要让这种区块链应用达到 Web2.0 产品的用户体验的时候,我们可能就需要一个更合理和更易用的身份系统。

所以我也一直在做这些方面的探索,我在德国之前也推广过基于区块链的权限管理解决方案,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实现。直到 2019 年的时候,我把之前做的经历做了归纳,然后启动了 Litentry 这个去中心化身份的项目。

为什么选择基于波卡呢?因为 Cosmos 和 Polkadot 团队都在柏林,我自己也在柏林,那时候跨链也比较火,我深刻了解过 Cosmos SDK 和 Substrate,然后觉得 Substrate 有更成熟的技术栈和更快的产品迭代速度 。所以最后我就选择了在 Substrate 上去构建。

然后我就申请了 W3F Grant 和 Parity 的工作,都申请成功了,所以我就开始在 Parity 工作,然后用额外的时间,和国内两位非常优秀的工程师一起去做 Litentry 项目。

到了今年的 9 月,我在 Parity 本身的工作,就是做 Parity Signer 的工作基本上完成,Litentry 项目也逐渐成熟。所以就从 Parity 出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 Litentry 项目中,也希望给波卡的生态做出贡献,这是我做 Litentry 的初衷,我觉得它是整个区块链网络的入口,这也是我们名字的来源 —— Lite Entry ,它是进入各种区块链应用的比较轻便的服务,我们希望它就像 Google 一样,做得尽量的隐藏在最后,去帮助用 Web3.0 的应用实现像 Web2.0 一样的用户体验。

包括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个 链上治理的 APP ,让用户可以很轻松地参与到链上治理,同时不需要一定把自己私钥存储在我们的 APP 里,它可以通过 Wallet Connect 协议跟不同的钱包之间交互,从而实现作为链上治理的入口。未来我们可能还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入口,但是都会跟身份信息结合到一起。

PW:在用 Substrate 开发的过程当中,你们觉得它的哪些功能是最有帮助的?

翰文:Substrate 有很多非常有用的功能,这里我主要提两个我认为很重要的点。

第一点就是 Off-chain worker 。我觉得这是非常创新性的一个功能,通过在验证人里构建一个可以和外界交互的 sub module,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外部通信的可信环境。在这个可信环境里,我们就可以执行很多以前区块链中执行不了的事情,或者是需要预言机才可以实现的事情。

比如说在 Litentry 里它就可以帮助我们去验证一些验证不同账号的关联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去实现一种去中心化的信用计算的过程,这都是很重要的两点。

第二点就是它的 链上治理 。通过 Polkadot 的链上治理,让区块链网络从最初的开发团队决定开发方向,变成了可以让所有的数字资产的持有者,或者叫所有网络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决定网络发展的方向,Polkadot 提供了一个很成功的示范。比如 Dot 的拆分改变了很多链上的元数据,但它是完全通过我们大家的投票所决定的,实现了这样的一个去中心化链上治理的过程。这是区块链整个行业的一大进步。

不光是全民公投,Polkadot 的治理还有一些非常精彩的点,比如国库和 Bounty 发放是由议会成员决定的,一些紧急 bug 的修复是由技术委员会决定的,这些都促进了整个网络的自更新,是在开发和社区治理上实现去中心化的一个重要进步。

PW:Litentry 有竞拍 Kusama 和波卡平行链的计划吗?

翰文: 我们希望竞拍 Polkadot 上的平行链

首先是看我们的用户在哪里。在那些承载的价值更高的应用上,身份才会迸发出更大的价值。比如对于涉及到用户资产的 DeFi 应用来说,我们信用的计算就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而这类项目可能大部分都会考虑部署在 Polkadot 上。同时我们也希望 Litentry 能给 Polkadot 的链上治理提供帮助。所以我们计划部署在 Polkadot 上。

我们也在不断的去思考和改进自己的平行链拍卖的计划。但是我们希望等我们的主网上线之后再参与平行链拍卖,所以我们现在正紧锣密鼓地准备测试网。我们准备竞拍 Polkadot 平行链,但是具体的参与竞拍的时间会跟我们 主网上线的时间 相挂钩。

另外,我们现在就在不断地跟生态项目合作,去了解他们对身份方面的需求,我们希望成为一条基础设施链,通过用户给我们投票的形式加入到平行链中。

PW:你们的主网上线后应该会有一批验证人节点,而如果竞拍平行链成功则可以直接使用波卡的共享安全,不再需要自己的节点了,那么之前的这些验证人怎么办?

翰文:在主网上线时,我们就会 明确地告知 验证人我们之后会成为一条平行链。在接入到平行链之后,我们会给这些前早期的这些验证人 额外的补偿 ,去感谢他们对我们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