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区块链面临哪些挑战?
王小川|搜狗CEO
目前为止关于区块链技术,看到的不是新世纪,更多是旧世界。如果不明确核心问题和视角,那么对于区块链的研究都是盲人摸象。
从单一方面看区块链都是片面且不完整的,我们应该跨越技术、商业以及政治,将所有视角统一后来看区块链。
1.多方位理解区块链
把区块链从技术上讲透,讲透技术之后,讲他的商业,然后讲他的政治。
区块链大概每十分钟(区块时间),会生成一个新的账本,把最近十分钟产生的交易记录在这个账本上,然后把这个账本发给所有人同步,所以就叫链,区块,每一个区块是新增账本,链在原来层面上,就形成几个不可篡改的账本记录,这个账本记录可以下载,就是区块数据,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账本。
我们谈区块链的时候,其实不是区块链,而是在谈共识这一技术完美的延伸。宏观地看,区块链被分为私有链、公有链、联盟链。
代码副本和他能解决的商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的一件事,这叫公有链,代码开放给所有人,谁都可以参与,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来造币,这是第一种形态;
第二种叫做私有链,比如说一个企业,那这种区块链技术来解决这种数据不可篡改,这种事情的话没人会这么干,因为企业中心化是最简单的,所以私有链是没有意义的一件事;
所以今天很多的区块链应用,除了比特币,更多是一种弱中心的做法。那就是联盟链。关于联盟链,比如说医疗数据,数个医院打通数据,从而做到不可篡改,它的挑战在于如何跟旧世界的习惯和制度兼容,这在实践过程中会跟旧世界产生很大的分歧。
我认为,区块链利益相关方的最大共识有两个:一个是建立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另一个是建在去中心化这一共识基础上的激励机制。
2.区块链的三个挑战
业内普遍的理念是,在有中心节点的条件下,中心计算能力会降到很低。但是事实不是这样。
我在清华大学的高性能计算实验室的相关研究证明,中心化的技术问题并不大。中心化作为一种底层技术,相对于去中心化的技术体系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去中心化不是技术或是理念上的问题,下一个阶段应该讨论商业应用里的区别。
传统的中心化,也就是第三方,会带来三个方面的问题,它们分别是:交易成本高、有隐私泄露、数据篡改风险。
区块链在去中心化下,同样存在三个核心挑战,而解决这三个挑战的过程就是区块链与旧世界融合的过程。
第一个挑战依然是交易成本,在去中心化下就变成一个用户“如何上链”的问题。
当我们去中心化以后,目前的区块链技术需要维护很多的帐本,而每一个帐本具有高维护成本,且不仅第三方有成本,用户自己维护也有成本。特别是在大众都能参与帐本维护的时候,这个问题会变得特别突出。比如一个用户,如果选择在自己的电脑上放一个区块链钱包,把整个账本都下载下来大约会有八、九十个G的容量,对个人用户来说,电脑硬盘很容易不够用,这就是区块链带来的成本问题。
针对区块链的维护成本,目前的一种潜在应对方案是让增值帐本跑起来,技术上虽然可行,但还是会涉及数据量过大的问题,尤其这种方法对于企业来说是不易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层面还会存在两个分叉:一个是交给第三方维护,比如现在的比特币,大多数比特币玩家不会自己在链条上装钱包,最多也是跟自己相关的这些币,这样操作安全性是有局限的,也就是不能完全发挥区块链的优势;另一个方案是由第三方托管,但这依然没有解决去中心化带来的问题,甚至是放弃了去中心化倒退回中心化。
第二个挑战是共识或者说规则如何升级。
在区块链的利益相关方达成了共识后,如何升级该共识,尤其是加入了激励机制之后,到底该如何说服利益相关方统一修改意愿?
区块链的用户如何在行业变化,或者自身需要调整的时候来达成共识、规则升级是急需解决的挑战。依然拿比特币为例,当比特币因为技术原因需要升级自身的协议,升级共识时,比特币的社区、矿场和最终拥有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就是很难形成共识。
所以区块链的共识和规则如何升级,如何制定改变规则的规则,制定改变机制的机制,如何达成改变共识的共识就是目前面临的挑战。从实际上说,共识机制本身就有内生的问题:如果很快达成共识,共识很难改变;如果需要经常升级共识,那初始共识就很难达成。
第三个挑战是数字资产在价值网络里是通过区块链进行传递的,如何让价值网络里面的数字资产跟链下面的资产形成一个对应关系,也就是线上数据资产如何下线。
今天我们看到的成功的区块链案例里的资产是虚拟的,全部是在线上的闭环里进行流通,跟真实世界没有对应。如果有人考虑如何用区块链解决房产交易,那不应该仅仅在一两个房子之间进行记帐,应该建立一套更全面的体系,线下旧世界里面的资产,跟区块链是不兼容的。
3.什么是区块链3.0?
如果中小公司能够把资产上链做好,那么他们就有机会。如果做不好,那大公司就更有优势。
资产上链,是指资产在权益化或证券化后,其登记、交易、结算等环节都在区块链上完成,链下由合规机构依照链上要求进行交割。纳斯达克早在2015年就已探索资产上链。
巴比特创始人长铗曾预计,未来通过区块链登记的实体资产会超过万亿美元。
关于“比特币是区块链1.0,以太坊是区块链2.0”,业内观点基本一致。但在“什么是区块链3.0,以及区块链3.0会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上,业内的分歧很大。
我认为,实现“资产上链”是区块链3.0必须做到的事。区块链3.0要解决链上虚拟资产如何和链下真实资产形成映射的问题。在目前的案例中,资产都是跑在链上虚拟闭环里,线下旧世界的资产和区块链不兼容,需要中介来进行“内保外贷”。
如果不解决“真实资产如何上链”的问题,区块链仍是大公司更有机会,因为大公司和现实世界的资产有连接。
4.共识机制的意义
我脑海中有个基本模型,左边是中心化,右边是去中心化。中心化是要去信任这个公司,信任这个企业。去中心化是把对公司的不信任通过去中心化变成信任的技术。
信任技术背后需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信用建立机制。区块链或者说共识机制背后的信用点到底在哪,这种情况大公司不太感兴趣,因为大公司自己就代表了一种强信任关系,相对的,越小的公司越需要通过网络能力在去中心化下建立信任规则,让其用户或者是客户更大程度地信任它,这是小公司比大公司更愿意利用区块链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激励,除了建立信用机制以外,竭尽所能参与的人不仅仅是想通过区块链做交易,更重要的一部分是投资。所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命题,一个表面看似成功的区块链项目,建立的一个成功的生态或业务,而用户信任的是这套技术规则,还是用户只是被利益蒙蔽了眼睛,只是单纯的信任他可以从中获利,单纯地信任背后的激励。
如果是后者,那里面就蕴含着非常大的风险,因为业务本身基本是空的,不可持续的。
ICO推到一个极致就应该去区分,项目的价值是因为信任技术规则,还是因为激励创造。
5.区块链的生存空间
如果这个模式成立,就需要思考区块链本质上是不是打破了传统公司的关系,就像共产主义是没有国家概念的,区块链走到最后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模式。
公司通过区块链的技术会放大信任和用户对其价值的认可,但是一旦放大到跟国家砥柱竞争的层面,是否会面临较大难度。
进一步说,原本区块链的应用更多的作用是存在于公司杠杆之上,国家之下。
但换一个角度思考,中国最该干一件事情,就是向非洲或者是其他地区的国家发行我们的数字货币,这个模型我称之为做国家之上,杠杆之下。非洲许多地方通货膨胀很厉害,如果中国通过自己的信用做背书,加上数字货币,包括区块链的市值放大,这不仅是一个新的挑战,更是一个新机遇。
旧世界的不兼容,还有新世界的机会。这是我看到的问题,我也希望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带来区块链的融合。
- 本文内容源自王小川先生的分享,部分资料来自网络,由“未来大脑”采编,Mr.DAO主编,未经分享人最终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