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前行长周小川谈数字货币,比特大陆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四点解读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或朋友圈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
11月18日,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在“第9届财新峰会:全球共探路”上发表主题演讲。在主题演讲中,周小川关于数字货币谈到了许多重要的观点,火星财经整理如下:
- 央行三四年前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研究数字货币和金融科技,央行可以组织这方面的研究,但没法保证自己的研究方案是最优的,确定技术选择是有风险的,因此要建立多渠道研发、相互竞争的体制,不预先做过多设定。
- 技术的投入使用要有个过程,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保证后果还是可控的。
- 有些业务属于金融基础设施,有一定公共性,对稳定性、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如果出现问题,影响严重。
- 私人部门有时候也可以做基础设施,经过考核具有公共精神的私人机构也可以以不同方式参与金融基础设施,但是要在政府指导和监督之下从事,也可以采取PPP(公私合作)模式;但是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必须有公共精神,准备为公共服务,而不是准备用搞基础设施的特权过多为自己谋利益,不会出现诸如像有些公司的数据就在市场上“倒卖”,这是缺乏公共精神的。
- 作为支付体系和数字货币体系应该考虑对货币政策传导性的影响,这也是对金融稳定的考虑;如果不考虑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关系、不考虑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支持度,也是危险的。因为如果货币政策缺少传导机制,宏观经济会失调,做金融基础设施也是不太够格的。
- 因为可能被用到好的地方,也可能被用到不好的方面;例如有一批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的出现,还没有得到比较广泛的普及,结果被“暗网”中的人士广泛利用,用于逃税、洗钱、人口贩卖、假凭证贩卖等,所以必须小心、要有所把控。
- 对于技术发展,有部分技术是台阶式发展,但另一种发展是飞跃式发展、颠覆式发展,有可能根本改变传统业务的模式,因此需要判断哪些是台阶式的发展、哪些是颠覆式的发展。
- 把一些新产品新技术当成投机赚钱的主要工具,特别早就推到市场买卖,而且认为市场交易在金钱上会大有收获,会产生扭曲,甚至产生一些损坏。
- 有一些技术应用没有把金融服务能力发挥出来,而是过度考虑能像银行一样吸收公众储蓄,比如有的获得支付牌照的机构,对支付降低效率不感兴趣,而是对收预付款感兴趣,这样的扭曲有时候会出问题。
- IT行业会出现赢者通吃的现象,这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希望竞争性发展,使得最好的技术能凸显出来。
- 监管是必要的,对社会不利和不稳定的现象,对可能过度偏重短期投机的这些现象,是需要监管的。监管既要防止过分压制新兴科技,又不能手放得太松,如果等出了负面后果再管,代价较高。
- 监管需要知识结构和人才的更新;还需要从体制设置上考虑,是否需要竞争机制和多方案,对于既有实验性又有推广可能的金融服务技术,如何设计并把控,以后果可控的方式让它发展试验。
比特大陆首席经济学家
邹传伟
周小川的发言引起了区块链行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比特大陆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对周小川 关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观点 发言做了四点解读:
- 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对支付系统将有深远影响,但即使中央银行也难以看清技术发展方向,所以应该允许中央银行以外的机构参与(包括民营企业)。但因为支付属于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所以参与机构要有公共精神,不能只是逐利性的。可以允许多个方案并行,在竞争中择优,但前提是控制好风险。他特别提到监管沙箱对一些小型的技术选择、试验是有效的。
- 数字货币的币值稳定很重要。稳定币的发行机构要有准备金,不能毫无约束。用于跨境支付的稳定币,不一定盯住单一货币,可以盯住一个货币篮子(类似SDR)。
- 数字货币要考虑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方面的要求(周行长明确反对数字货币用于地下经济),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数字货币用于跨境支付,还要考虑货币政策主权和国际协调问题。
- 周行长行长在数字货币基础理论上没有过多展开,主要引用国际清算银行那篇提出“货币之花”的论文的观点,涉及基于token的 vs 基于账户的,批发型 vs 零售型。至于ICO、STO等用Token来融资的活动,这篇讲话没有涉及。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