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市场反弹无力,比特币未站稳4万美元关口
质疑声不断,加密货币市场进入平静期。
行情数据显示,自5月19日晚比特币价格大跌超一万美元,价格近乎腰斩后,近期比特币走势陷入盘整期,在触及29000美元的低点后,比特币再未站稳过40000美元大关,近一周一直在35000美元附近震荡,截止发稿前,比特币最新报价为37504美元。
除比特币外,一些打着“财富神话”的山寨币如柴犬币(SHIB)、狗狗币(DOGE)价格大跳水,距离炒作峰值均缩水超50%。
同时其波动率迅速下降,反应用户正在减少其交易,空气币正在炒作根基。社群中的“暴富”言论和社交媒体上的盈利“截图”也基本销声匿迹。
但加密货币市场的分析师对中短期走势存在分歧。
彭博社高级大宗商品策略师Mike McGlone表示,尽管比特币(BTC)在5月份大幅下跌,但比特币牛市似乎还在,10万美元的目标价格比回调到2万美元的可能性更大。
另一位分析师Bob Loukas认为,比特币价格在未来60天内会有一个中期的下降趋势。潜在的下行风险敞口在2万美元关口,并指出在没有明确趋势的情况下交易很困难。
悲观情绪反应在衍生品市场中,根据6月25日即将到期的以太坊期权的数据,买方正购入400美元的保护性看跌期权,并持有7,000美元的看涨期权,这表明交易员要么情绪复杂,要么只是从前期溢价中获利。
在进一步的监管未落地之前,比特币受到的质疑并未停止。
近日,人民网和新华社分别发布多篇报道,将币圈乱象一一点出,痛斥“炒币”风险和“挖矿”耗能,加密货币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人民网自6月始在其“强观察”栏目发布系列报道《四问比特币》,分别从炒作、挖矿、监管、区块链四个角度分析了基于币圈的种种乱象。
报道称:“长期以来,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一直与投机炒作相挂钩,比特币的炒作和币价跌幅巨大,购买比特币的投资者们的财产受到侵害,可能会导致‘个人风险向社会风险传导’。”
多位法律专家也在采访中强调:“交易虚拟货币是非法活动,一旦产生风险,个人或企业的虚拟货币财产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对于区块链技术和比特币之间的联系,人民网报道称“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比特币只有依托区块链提供的技术支持才能存在并运行,两者之间更像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但区块链的应用并不局限于金融领域,它的应用十分广泛。”
新华社也在10天内连发6篇调查报道,从挖矿到交易再到融资,将众多币圈乱象一一示众。
新华社记者揭示了币圈“割韭菜”的背后真相,“那些专注于通过‘空气币’圈钱的创始人们,往往先注册一个空壳公司,花钱找外包团队设计一款‘虚拟币’;通过打广告、办讲座、名人站台、网络直播等方式,将项目吹得天花乱坠;再拉投资者利用海外平台众筹‘上市’、充值交易;巨量持有者操控价格飙升,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后抛售,‘收割’投资人的血汗钱。”
关于比特币挖矿,新华社走访了一些矿场,表示一些“矿场”一天就耗电上百万度;西部某省一家“矿场”一个月能“吃掉”4500万度电;西南某地的“矿场”一年耗电量相当于三个市一年耗电总量;全球比特币挖矿的电力消耗相当于一些中等国家的电力消耗。
在如此密集的拷问和质疑中,加密货币的狂热的炒作气氛正在被浇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