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梵高)
原标题:《Trident:Sushi的三叉戟》
在蓝狐笔记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DeFi的下一步重点在于资产效率的提升。这从Uniswap、Curve等多个协议的迭代中可以看到这个趋势。
SushiSwap宣布推出其Trident计划,其预计在未来几周内推出,具体时间未定。Trident计划本质上也是聚焦于资本效率的提升。Trident中文意为三叉戟,它提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三种配方。那么Sushiswap的三叉戟有哪三个内容?
基于BentoBox构建Trident
简单来说,BentoBox是资金库,是聚集资金的地方,也是收益聚合协议。用户将代币资产存入BentoBox,可以获得各种被动收益。而开发者也可以基于BentoBox构建自己的DeFi协议,例如Kashi借贷协议就是基于BentoBox构建。
通过资产聚合,可以帮助用户节省费用和减少管理精力等。例如用户将Sushi代币存入BentoBox资金库,除了存入和取出操作需要支付gas费用之外,剩下交由协议管理,可以赚取质押费用或其他协议的收益。关于BentoBox,可以关注蓝狐笔记之前的文章《 Sushi与Uni之争的本质 》。
Trident也将基于BentoBox构建,这意味着,当用户将其代币存入到Bentobox之后,资金库会根据各种策略为其上面的资产赚取更多收益。比如,当其代币资产没有用于流动性时,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策略获得收益。
由于SushiSwap的流动性都会进入BentoBox,这意味着未来会有高达20亿美元的资金池资产,这样SushiSwap不仅是DEX,也收益聚合器。
多样化的流动性池
目前来说,Sushi采用最基础的50/50比例的流动性池,Trident则试图通过构建多种池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除了传统的恒定乘积模式,还会增加混合池、集中流动性池、加权池。
*混合池
混合池允许用户兑换一些同类资产(如USDC、USDT、BUSD;wBTC、renBTC等),减少兑换滑点。混合池可以包含最多32种代币资产。由于都是类似的资产,这些资产可以在一个池中交易,获得更好的交易体验。为混合池提供流动性的LP会收到NFT代币,而不是ERC20的LP代币。
*集中流动性池
关于集中流动性池,之前Uniswap和Curve也有过设计和实践,用户可以为其流动性提供自定义汇率区间。可以参考之间的文章《 Curve的迭代:由线到面 》。
集中流动性池赋予流动性提供者更大的自由度,可以通过个性化设置实现更高的资本效率。在之前的LP池,LP获得的费用收益跟池中的份额比例和投入时间相关,而集中流动性则可以根据策略获得更高的做市收益。当然也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为集中流动池提供流动性的设计界面截图,来源Sushiswap)
此外,Trident会采用“移动优先”的策略,优先支持手机用户体验。
*加权池
加权池跟传统的50/50比例池不同的地方在于,可以支持多种资产,可以自定义池中资产的比例,比如60/40比例等。这一点类似于Balancer的模式。Trident将可以同时支持最多8种代币。
举个简单例子,当前为Sushi代币池提供流动性,用户提供1000美元的流动性,需要注入价值500美元Sushi代币和价值500美元的ETH代币。在加权池,用户可以注入400美元的Sushi代币,和600美元的ETH代币。
(为加权池提供流动性的设计界面截图,来源Sushiswap)
总体而言,以上的各种流动性池更多是集合了之前其他DEX的设计概念和实践,以满足更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Tines是其路由引擎
Tines是SushiSwap为前端设计的新路由引擎,是多跳多路由的兑换路由器。它可以查询上述的多种池类型,并根据gas成本、价格滑点、图形拓扑等因素给出最佳价格解决方案。
这里的多跳是指可以在多个池子之间进行兑换,以实现最佳价格;多路由是指,可以实现横向分配交易,降低滑点。简言之,Tines路由引擎的核心在于帮助交易者实现最好的兑换价格。
最后SushiSwap将继续支持开源的路线。
(Sushiswap支持开源,来源Sushiswap的开发者Joesph Delong)
更多是融合和落地
从设计概念上,除了BentoBox有其自身特色之外,不管是加权池、混合池、集中流动性池还是路由引擎等,在之前其他协议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概念影子。随着Trident的落地,我们或许会更看到一个包容了多种概念和实践的AMM,可以看出SushiSwap团队更善于融合以及实践。至于它会给Sushiswap带来多大的影响,应该很快就可以看到。
-------
风险警示:蓝狐笔记所有文章都不能作为投资建议或推荐,投资有风险,投资应该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对项目进行深入考察,慎重做好自己的投资决策。
本文链接: https://www.8btc.com/article/6663523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