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崩盘周年祭,还有多少梦想需要破灭!
最新一期《彭博商业周刊》刊文称,12月11日时,比特币的价格大约是3300美元。如果考虑到这种加密货币十年前还压根不存在,这也算得上是可观的进展了,但是许多人却因为现实而高度沮丧,因为在去年此刻,比特币一度价值约2万美元——事后看来,这真可说是有史以来最具戏剧性的经济泡沫之一了。
泡沫的结果显而易见。“首席执行官中本先生就是不肯露面,也不肯做出任何解释……#丢人#退钱。”一位心力交瘁的加密货币粉丝在线上留言发泄情绪,他显然是误解了化名“中本聪”的比特币发明者所扮演的角色。
这位投资者和许多与他类似的人们的情绪,恰好说明了当前的局面距离那梦幻般的开局有多么遥远。在诞生之后第一个十年的多数时间当中,加密货币其实可以说是一种民粹主义的数字版,许多人都相信它可以被用来对抗贪婪、金融操控和华尔街的强权,建立一个安全、高效和独立的支付系统。
今天的比特币其实早已逐渐远离了这些意识形态的基础,在许多人那里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意义。哪怕在大崩盘之后,还是有不少人依然怀抱着希望,相信比特币可以为自己铺就致富的快车道,比如买上一部兰博基尼。(比特币铁粉似乎对兰博基尼有着格外的偏爱,以至于在币圈当中,“啥时买兰博”已经成为了一种口号。)在另外一些人眼中,比特币是欺诈、洗钱和其他若干罪行的得力工具。在华尔街上,则有许多人认为,比特币是一种正当的资产门类,迟早会被传统的金融圈子和监管当局所接纳。
伴随比特币的发展,不少其早期拥趸所痛恨的人也纷纷投资币圈,正说明了涨势是多么狂野。比如,没有多少人还会记得,2011年,全球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遭遇黑客袭击时,由于黑客自称为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一时间,媒体上到处都是“乔治·克鲁尼搅乱比特币市场”之类的标题。印度举行过比特币主题的婚礼。最终,币圈甚至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黑话”系统。
2017年,许多企业都利用了投资者生怕错过高回报的心理,他们更改自己的名字,向其中加入“区块链”(blockchain)的字样,股价便立竿见影地上涨了。甚至还有名人靠着在社交媒体上为虚拟货币“当托儿”赚钱的事情。(比如拳王梅威瑟(Floyd Mayweather Jr.)就因为这种实践被证监会课以罚金了。)流言称,加密货币“鲸鱼”(whale)们控制了市场上大量的财富。所谓“比特币神教”(Bitcoin maximalists)兴起,其狂热信徒坚信,他们的数字货币(其他数字货币不在其列)迟早有一天会取代世界上所有别的货币。
“区块链而非比特币”的说法如咒语一般,几乎在每一次金融技术研讨会上都会响起。念诵这一咒语的人想要表明,自己是很聪明的,不可能和比特币泡沫搞在一起,但是同时,自己意识到了作为所有虚拟货币基础的技术的重要意义。在区块链上,你一样可以追踪一枚钻石,或者是一棵蔬菜。
今天,任何人出于任何目的,都可以轻松地创造出自己的加密货币。你只要拷贝一些现成的代码,再招揽来一些用户就可以了。这就好比你挑选了一匹马,再备上车子,接下来只要找到足够的搭车客就可以了。人气就是加密货币的生命线,有了它就可以兴旺发达,而没了它就只能枯萎死去。伴随越来越多人加入币圈,这些人想要就自己所相信的东西达成共识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比如比特币分叉,创造了新的链码和新的货币,同时也将币圈里的人撕裂为更多彼此交战的派系。又比如无数其他数字货币价格都在飞速下跌,以至于被揶揄为“狗屎币”(shitcoin)。
那么,比特币和其兄弟姐妹们能否挺过这一轮卖压?过去,加密货币曾经经历过三度见顶暴跌的行情,每一次结束后,价格都涨得更高了。这一次的不同或许只是在于损失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数字货币平台Coinbase估计超过7000亿美元。当然,损失掉的就业机会也不在少数。成百上千的前数据库经理人都改头换面,给自己贴上了“区块链专家”的新标签,而那些向客户推荐数字资产作为投资组合多元化选项的资产经理人,也很有丢掉饭碗的可能。
市场的逻辑是,当最后的牛派投降,卖出自己的头寸,崩盘也就来到了底部。可是,币圈的所谓“投降”到底该是怎样的呢?毕竟这里的资产与其说是一种可投资证券,还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文化现象。要有多少比特币相关的梦想破灭才算足够?实话实说,所谓货币只能是简单和乏味的,而这样两个形容词从来都很难被用到比特币的身上。总归会有人要大失所望的。(费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