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的2018:上半年形势大好,下半年哀鸿遍野
2018年,数字资产交易所经历了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的万所齐开、欣欣向荣,到年末的哀鸿遍野,无数兴衰起伏的故事在此上演。同时,稳定币、监管、安全、衍生品等因素相继对交易所行业发挥了重大影响,引发了诸多重大趋势与变化。
而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同样也有很多相对稳定、保持不变的现象与本质,它们驱动着交易所行业发生的大部分变化,并促进行业的进化与发展。
作为对2018年的系列回顾,链捕手 (ID:iqklbs) 决定对这一年交易所行业的发展历程进行盘点,总结这一年行业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不变,希望能带给各位读者一些启发。
作者/龚荃宇; 编辑/潘宇波
01
上半年:光鲜亮丽、形势大好
2018年交易所行业的爆发始于2017年底到2018年初那轮超级牛市。在那段时间,随着各大数字资产价格的大涨,公众对区块链行业的关注度以及认可程度剧烈上升,同时激发了许多创业者来到区块链行业 。
而在区块链行业种种细分方向中,交易所具有商业模式清晰、利润丰厚、政策风险相对较低等特点,对这些新入行者格外具有吸引力,从而成为区块链行业最热门的创业方向之一。
据链捕手粗略估算以及参考市场各方面说法,在今年上半年,全球数字资产交易行业新诞生了超过1万家类型各异、位于不同地区的交易所,市场上一度戏称 「 交易所数量比项目数量还要多 」 。
不过由于交易所筹备与开发周期至少需要2-3个月, 2018年最初的几个月市场新增交易所并不是特别多,主要还是那些老牌交易所在市场上频频发声并引起公众关注 。
1月底, 火币、OKEx与ZB网等交易所相继宣布发行平台币,掀起了2018年平台币发行的第一个高潮 。币安是最早发行平台币的 交易所之一 。2017年7月,币安开启了BNB的私募,年底前KuCoin、DragonEX、CEO交易所等新成立交易所都推出了自家的平台币,进而随着年底那波超级牛市迎来疯涨,平台也随着获得巨大收益,其中币安平台币BNB上涨了近200倍,跻身 「 百倍币 」行列 。
平台币的火爆令一大批市场老牌玩家发现,交易所除了手续费与上币费还可以通过发行平台币获取可观的收入。由此,火币等老玩家迅速行动,在1月份一拥而上推出自家的平台币,并且大多是通过购买手续费点卡赠送的方式发行,以尽可能规避监管风险。
由于这批平台币的发行者基本上都是具有较长历史的老牌交易所,其发行价较2017年下半年那波平台币普遍高出很多,因此涨幅也难以再现前一波平台币的涨势,至今为止最高都没有超过10倍 。
随平台币兴起的还有投票上币机制 。该机制最早在2017年12月出现在币安或者Bit-Z交易所,用户可购买并使用其平台币为其认可的币种投票,排名靠前的币种则将直接登陆交易所,该模式一出现就受到了用户的欢迎,既为交易所带来了大批流量,同时也给交易所回流了大量平台币 。 老牌交易所发行平台币,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为推出投票上币机制做铺垫 。
2月中旬,火币立即启动了上币投票活动,并推出了全新子品牌、为该活动服务的HADAX交易所。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期投票活动一度成为全行业最具争议性的话题。
根据规则,火币会根据投票结果从60个投票项目中选择10个作为首批上线HADAX平台的项目,每个用户最少可投1票,最多可投100万票,每投1票需支付0.1HT。为了尽可能争取上线,大量项目在鼓动社区用户为其投票的同时,还雇佣了大量刷票机构与个人为其投票。
在最后的投票结果,排名前三的项目币投票数量都达到千万级别,投票花费分别为4793万元、4439万元、4365万元。其中,第一名的投票人数为6367人,第三名为1047人,这意味第一名项目币的投票者平均投入7527元,第三名项目币的投票者平均投入41693元,其中水分可见一斑。
△HADAX第一期投票结果
投票上币活动原本面向用户推出,旨在筛选出多数用户认可的币种,但火币投票活动发展至此,显然已经偏离其原本目的。但从平台币的角度来看,火币不仅从投票活动中获取了大量免费的平台币HT,HT价格也从2月12日 活动开启日 的1.6美元涨至月底的2.3美元,此般收益驱使火币基本维持了原有投票机制,但这也为HADAX半年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此后的几个月,交易所行业则相对平静,主流交易所一方面通过投票上币等活动来提高用户活跃度,另一方面在加快全球化步伐以及推进合规化,尽可能获取更多国家的用户。
同时,各类新交易所开始加速出现,其中孕育着交易所行业年度最大黑马FCoin, 它不仅将交易所行业推向年度最高峰,也掀起了年度第二波平台币发行高潮 。
FCoin相比其他交易所, 最大亮点在于提出了不设硬顶的交易挖矿模式 ,用户在FCoin进行交易后可获得手续费等值的FT返还,同时FT持有者可根据持币比例获得平台收入每日分红。这无论是对价格敏感的个人用户还是大额交易的机构用户,都具有相当高的吸引力。数据显示,FCoin在今年6月日交易量最高时突破1000亿元,超出其他所有交易所总和,平台币FT价格则最高上涨近百倍。
随着FCoin通过交易挖矿模式顺利实现冷启动,交易量猛增至数字资产交易所前三,大量团队从中意识到交易挖矿模式在交易所行业仍存在很大的机会,尤其是交易挖矿模式能给行业带来很多变量,所以 FCoin 成为他们借鉴的对象。
短时间内,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推行交易挖矿模式的交易所,部分是原先一些正在开发中的交易所临时决定改变机制而生的,还有一些是某些一线交易所在原有平台币的情况下再发行专门用于交易挖矿的币种,并纷纷在数据上取得颇为亮眼的成绩。
在FCoin等挖矿交易所的刺激下,主流交易所大多如坐针毡。6月19日,OKEx率先行动,宣布推行开放共赢计划,将开放其技术和运维资源支持建立100家采取交易挖矿模式的交易所。此后币安、火币、ZB网等数十家排名靠前的交易所都宣布了类似的计划,利用自身多年经验支持外部团队创建交易所。
此时,交易所最好的半年已经走向了尾声。
02
下半年:集体败退、哀鸿遍野
7-8月,伴随着FCoin崛起的激励、主流交易所的支持,以及部分年初入场团队相继开发完毕,交易所仍然在大量出现, 迎来全年新交易所入场的最高峰 。
而此时,交易所行业全方位下滑与败退的迹象也已经显现。7月初,FCoin所引爆的交易挖矿模式在被大量模仿的同时,也已经成为舆论猛烈抨击的对象。
在以FCoin为代表的不设硬顶的交易挖矿机制下 ,用户无论交易量以及支付的手续费有多高,都能获得等值的平台币奖励。同时,FCoin用户邀请好友使用FCoin后可获得被邀请者90天内所有手续费20%的奖励。
根据链捕手年中的调查,在这样的机制下,如果用户注册两个账户并使用邀请奖励机制,用户每次使用交易都能获得与交易手续费120%等值的FT返还。以手续费为千分之一计算,该用户每次交易都可以获得价值本金万分之二的FT纯收益,而交易次数以及本金大小决定着用户当日总收益。
面对丰厚稳定的收益,一大批以刷交易量为目的的量化机构来到FCoin,共同造就了FCoin 传奇。为了尽可能降低FT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这些「矿工」会倾向于尽快将手中的FT抛售, 而只有足够的新资金接盘才能保证FT价格的稳定。 一旦新增用户资金低于矿工抛盘,币价就会无法支撑,继而导致币价下滑和矿工刷单量下滑,然后FT持有者的分红也会下滑、持币意愿下降,币价再进一步下滑,整个平台生态进入负反馈模式 。
FCoin等交易挖矿交易所随后的市场表现,几乎完全按照前述判断呈现。由于新用户大幅下降,FCoin交易量以及FT币价从7月开始就进入下滑通道,而且一跌不可收拾。
△FT币价走势
期间,FCoin还曾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模式,试图以此吸引更多新用户与新资金,例如创业板、币改、FT权证等,但均以失败或效果差告终,例如FCoin币改区第一个项目QOS在上线五天后即下跌83.1%,其战略合作的保险币种FI在8月初较7月初跌去94.8%。到后期,FCoin的种种动作几乎都被公众视为 「 割韭菜 」 ,FT币价如今已经较最高点跌去98%以上。
至此,FCoin试图打造通证模型典范、颠覆传统交易所模式的梦想完全破碎。
其余采取交易挖矿模式的交易所情况也大致相似,交易量与币价双双大跌,用户也纷纷离去。OKEx、火币等交易所一度大力推动的 「 云交易所 」 模式以及上百家已合作的交易所也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中,成为老牌交易所与新兴交易所交战的 「 炮灰 」 。至于那些采用交易挖矿模式的主流交易所,大多也宣布停止交易挖矿,平台币不再由用户交易产出,例如Bit-Z、DigiFinex等。
证券交易所中的涨跌停机制一度出现在少数中小型交易所,规定部分币种每日的涨跌幅限制在10%以内,但由于不符合数字资产内在规律,目前这些涨跌停机制几乎全部取消 。
与此同时,主流交易所此前粗暴发展的恶果也逐渐浮现,其中最明显的现象当属上线了一大批 「 垃圾 」 币种导致众多维权者前来声讨,并引发了众多负面舆论。
以火币HADAX为例,火币早前对刷票的容忍导致大量垃圾币种登陆HADAX,随后大部分币种都呈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走势:先是迅速拉伸数倍,随后快速下坠、破发,致使大量投资者损失惨重。期间,火币虽然对HADAX上币规则进行了多次大幅调整,但仍然没有显著成效。最终在今年9月,火币放弃了负面满满的HADAX品牌,并更名为火币创业版。
其他交易所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 由于此前对 「 金主 」 项目来者不拒或审核宽松,致使平台上出现许多质量低下的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相继 「 收割 」 完毕跑路以及本质显现,它们逐渐成为无人问津的 「 幽灵 」 币种,交易量都在五位数之下 。
从表面上来看 ,这些「垃圾」币种的 大行其道只是对投资者造成了大量资金损失,但从深远意义上来看,其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再投资能力与意愿,继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2018年底这轮超级熊市的诞生,而这轮熊市致使几乎所有交易所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此前,虽然大量交易所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与批评,但可以凭借手续费以及平台币收益维持交易所的日常运营、获取可观利润,而这轮熊市的跌幅超出了绝大多数交易所的承受范围,也让实际收入大幅缩水。
交易所曾经还被视为区块链行业为数不多可以旱涝保收的生意,但在这轮熊市当中,绝大多数交易所都陷入了亏损境地。 据链捕手了解,由于数字资产价格、交易量普遍大幅下降,以及大量未上市项目不愿在熊市上所,交易所同时面临着手续费收入、上币费收入以及平台币价值的大幅下跌的境况,这也使得交易所的收入大减 。
于是,熬不下去的玩家相继选择退场。从10月开始,MEX、Bmart等交易所陆续被曝光出现无法提现、官网无法打开等现象,玩客网、OKUEX等交易所则直接宣布无法继续运营并将关闭网站。据链捕手统计,出现前述现象或宣布停止运营的交易所不下80家。
此外,还有大量交易所呈现「假死」状态:虽然官网可正常打开和登录,且具有连续性交易与挂单,交易量可观,但买卖挂单、成交金额、交易曲线等都呈现规律性的操纵特点。换言之, 大量交易所内的交易都在依靠机器人维持虚假交易场景,几乎没有真实用户,宛如一家家「幽灵」交易所 。
即便是排名相对靠前的交易所也深受熊市之苦,在亏损之下选择大量裁员以维持中长期的稳定运营。近期,火币就多次传出裁员消息,有媒体称裁员比例高达50%,并已经裁掉上百人。在上半年不顾一切地野蛮生长、疯狂逐利后,交易所们最终还是自食其果了。
03
交易所的变与不变
在历数交易所行业今年以来的种种事件与动作之后,链捕手还基于大量历史资料对行业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总结了以下几大变化与趋势:
第一,交易所内外部的投资并购越来越多,多个具有复杂生态体系的交易所巨头诞生 。在获取巨额财富积累后,许多老牌交易所开始大量对外投资或收购,布局媒体、矿业、钱包等上下游领域,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区块链生态系统。
△部分交易所的收购案例
其中,国内交易所以火币为代表,今年至少进行了50个以上区块链相关项目的投资并购,其中以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区块链媒体、公链项目以及第三方服务商为主,同时内部正在研发或推出了公链、钱包、矿池、咨询等业务,涉及面极其广泛;国外则以Coinbase为代表,今年至少发起了6起全资收购,涉及证券交易商、去中心化交易所、数字身份认证项目等方向,围绕着区块链金融领域深度布局。
诸如币安、OKex、Bibox等交易所也都进行了数量不等的对外投资并购,逐步搭建其生态系统。此外,今年也有多个老牌交易所被行业外巨头收购,成为其母公司更庞大生态体系的一部分。
第二,交易所对币种上线机制的探索越来越多,同时下线原有币种成为主流交易所的常规动作 。在过去,交易所往往通过衡量项目知名度以及上币费高低来选择上线哪些币种,外界无从获知其内部决策机制与过程。今年以来,交易所行业至少出现了平台币投票、抵押平台币、按币种充值人数排名等四五种公开的上币机制,虽然其中暗藏了交易所们的一些野心——拉动平台币价格,但对多数项目方而言无疑是降低了门槛。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新出现的上币机制很难说探索成功, 这些机制很大程度并没有对项目的技术实力做出要求,其实质是在考验项目方的市场营销能力以及敢于花钱的勇气,目前也并没有真正的优质项目通过这些上币机制登陆交易所,反而出现一大批质量低劣的币种,致使交易所的用户资产严重缩水,在给交易所招来许多维权者的同时也有损其品牌形象 。
为了弥补形象以及防止对投资者的进一步造成伤害,从下半年开始主流交易所陆续将其平台上项目进展缓慢、交易量持续低迷的币种分批次下线,其中OKEx、Bittrex都已经下线至少100个币种。
△部分主流交易所下线币种的情况
第三,交易所合规化进程较为顺利,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 。今年,至少有日本、韩国、美国等数十个国家与地区出台了与交易所相关的政策法规,直接开放数字资产交易所牌照申请的国家也有近10个,这些规定对交易所的技术与运营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时,这对志在全球化发展的部分交易所带来了契机,币安、CoinBase、火币等主流交易所陆续在监管政策较为明确的国家开设办事处、地方站甚至法币交易所。以币安为例,其今年3月就宣布将总部迁至政策相对友好的马耳他,此后陆续宣布在乌干达、列支敦士登、新加坡等国开设法币交易所。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合规成本较高且难度大,大部分交易所都倾向于游离在灰色地带继续过往的打法,与监管保持距离,并由于文化差异、政策等问题许多交易所在海外也屡屡碰壁。
第四,交易所对数字资产衍生品交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衍生品类型也越来越丰富 。衍生品交易在金融资产交易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系统复杂度高、技术难度大、团队实力有限等原因,数字资产衍生品交易过去只在OKEx 、BitMEX等极少数交易所中出现。
随着数字资产衍生品交易的红利效应越来越强,以及OKEx等老牌衍生品交易平台漏洞频出,衍生品交易在今年成为大量交易所眼中的 「 香饽饽 」 。
主流交易所中,OKEx、BitMEX等继续丰富其衍生品类型以巩固优势,火币、Bibox等主流交易所相继推出衍生品交易服务以完善布局,部分诸如MXC、BTEX等中小交易所也推出永续合约等衍生品交易,试图以此招揽人气。此外,今年还有JEX、BBX、GAEA等主打衍生品交易的交易所诞生,类型涉及期权交易、掉期交易等。
第五,各交易所的稳定币交易区多样化趋势明显,不再由USDT垄断市场 。在2018年之前,USDT已经独占几乎所有交易所的稳定币交易区近三年,但期间其透明度一直被受诟病,屡被指责存在私自增发、挪用法币等行为。
从2018年初开始,市场上陆续有DAI、USC等新兴稳定币诞生,但在用户交易习惯、交易所上币费门槛等种种原因下并没有对USDT的地位形成实质性威胁。
真正的契机来自于今年9月纽约金融服务局相继批准GUSD、PAX等稳定币发行,TUSD、USDC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监管认可,它们顿时成为主流交易所争夺的对象。时至今日,各大主流交易所基本上都已经推出USDT以外的交易区,并上线多个稳定币 ,为用户提供足够丰富的选择。
第六,随着交易所安全事故频发,去中心化交易所越来越受重视,但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币安、Coinbase、Bitfinex、BiBox等主流交易所都正在通过自建、收购等多种方式布局去中心化交易领域,同时也已经有上百家大量原生去中心化交易平台诞生,涌现出多个链上交易的性能解决方案。
但从用户反映来看,由于流动性不高、交易存在延时等问题,大部分用户仍倾向于在中心化交易所交易,去中心交易所获取用户的成本与难度都很高,进一步普及或许还需要某些突破性进展。
总体上而言,交易所行业今年发生了许多意义重大、各有侧重的变化,但在这些繁杂多样的变化之下,交易所行业也存在很多相对稳定、基本保持不变的本质。
交易所即用户交易各类资产的所在地, 用户与资产分别是交易所的两大核心要素,一方面要筛选出尽可能丰富、优质的资产供用户选择并投资,另一方面要获取尽可能多的用户提升各类资产的流动性,这是交易所永恒不变的本职工作 ,前述上币机制、全球化发展、衍生品交易都是如此 。
不变的还有一点, 为用户交易过程提供尽可能安全、稳定的交易环境与机制,以及为用户资产提供尽可能安全的储存环境,也是交易所非常重要的任务,前述稳定币交易区、去中心化交易所、合规化发展都属于此 。
但由于行业缺乏监管以及潜在收益较高,有相当一部分的交易所并不是抱着做 「 交易所 」 的心态在做事,而是把交易所当成了纯粹的圈钱工具,通过挪用用户资产、发行空气币、操纵币价甚至携款跑路等方式捞钱,将交易所的职责完全弃之不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整个行业环境的恶化。在各国监管尚不到位的情况下,这类 「 交易所 」 的大量存在很可能也会是交易所行业一段时间的常态。
站在2018年的末尾来看,2018年的交易所无疑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积极变化,但更多的还是行业的混乱无序与急躁浮夸,致使行业乱象重重,并在下半年随着熊市彻底爆发。
在任何行业迈入正轨,走向合规化、秩序化之前,必然会经历许多弯路、错路,以及部分投机主义者的破坏,区块链行业如此,交易所行业更是如此。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真正秉持初心、用户至上的交易所应当在2019年继续保持自律与合规,苦练内功,当外部契机来临时,这类交易所大概率会是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