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总市值:
0%
恐慌指数:
0%
币种:--
交易所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胡捷:虎年来了,我们应该以什么姿势迎接元宇宙?

收藏
分享

文章摘录自微信公众号:高金智库SAIF ThinkTank

对话嘉宾:胡捷、肖蕾

 

 

肖蕾:

胡教授新年好!首先想听一听您对元宇宙的定义。关于它的火热讨论已经持续几个月,您觉得现在大家的理解统一了吗?

 

胡捷:

听众朋友大家好,先给大家拜个年,虎年吉祥!

我觉得元宇宙的定义远远没有统一。任何一个新事物出现时,大家的理解肯定有个过程。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几乎没有两个人对元宇宙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我的理解也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之言。

首先我想去除元宇宙的神秘面纱。从逻辑上讲,也许我们都不用创造这个新名词——“元宇宙”。 在我看来,元宇宙就是虚拟空间。而虚拟空间是什么? 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它在跟人的交互和自身运算中会产生内容,这种内容呈现给人类以后,我们就会想象仿佛那里面有一个空间。因为所有内容都是呈现在空间里的,既然计算机能给我们内容,我们就会用想象配套一个空间,把它叫做“虚拟空间”。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计算机诞生的1946年,虚拟空间就出现了。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空间越来越丰富。到了互联网时代,大家都看到了——虚拟空间其实真的很丰富,不仅是好看,而且还有很多东西很有用。

走到今天,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又发展了,虚拟空间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就像我们把地球发展史切分成好多纪元,当一个阶段有很多变化发生时,我们就会给它一个新名字。今天虚拟空间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我们觉得变化如此之大,不给它一个新名字不足以“平民愤”,于是我们就给它一个新的命名,称为“元宇宙”。

 

肖蕾:

您用“虚拟空间”把元宇宙的本质描述了出来,非常生动。

关于元宇宙我自己心里也有几个样本:一个是小扎(扎克伯格)把Facebook变身为Meta时,做的一个77分钟的介绍视频,里边描述了一个和自己产品密切相关的以VR眼镜为入口的一个虚拟现实社交空间;另外一种元宇宙是像《头号玩家》那部电影里描述的,大家的精神寄托在游戏世界里;还有一种是《黑客帝国》(Matrix)里描述的:大家肉身留在现实,泡在一个个卵泡里给AI做生物电池,精神在母体里生活,留在记忆中最好的时光,也就是AI统治世界之前。其实母体可能就是元宇宙;还有一种元宇宙样本是在虚拟货币领域,以太坊上建立的生态——这里的钱包私钥相当于我们在网络世界中的身份、还有智能合约、能源(gas)、“NFT”对虚拟资产所有权的表达。以太坊似乎也是一个建立在计算网络上的类似于元宇宙的东西。

所以这几个样本,哪一个更接近您心中的元宇宙呢?

胡捷:

这是个蛮有趣的观察角度。我沿着刚才的思路,换一个角度来谈一谈这几个例子。

刚才提到元宇宙是虚拟空间发展的一个阶段。之所以给它一个新名字,是因为这个新阶段有两个重大技术变化。

第一个技术变化是感知技术。 感知技术的作用是调节人和计算机之间的互动。计算机产生的内容要能被人所感知,就一定要转化成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感知器官能够察觉到的信号。计算机计算出的形形色色的结果,都要转化成这些信号之后,才能被人感知到。

感知技术的第二个作用,是把我们人的意志传递给计算机。比如你想让它写字、算算数、做录音等等,需要把自己的意志表达出来。传统的方法有敲键盘、滑触屏,现在我们可以戴上眼镜眨眼,通过表情、动作、声音,甚至在未来的脑子所想通过信号就能传递给计算机。

因此,感知技术桥接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鸿沟。今天的感知技术跟过去相比又有很大进步,每一次进步都可能带来整个产业,或者虚拟空间里的很多应用。从PC端到手机端,整个产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感知技术的变化,比如VR、AR、MR,各种穿戴设备的变化等等,一定会很大程度改变我们对虚拟空间的认知。

第二个技术变化是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 它实际上给虚拟空间投下了一颗激起千层浪的石头。

从应用角度讲,区块链技术带给我们最关键的是“账本”。账本非常重要,当一大群人聚集在一起从事经济活动,需要有序地分工配合时,账本就起到关键作用。它让每个人生产的东西和拥有的资产能够确权。确认之后,还要允许张三的东西能够转移给李四——这些都需要账本这个工具的支撑才能实现。这个账本有时候是无形的,比如记在部落酋长的脑子里。但不管怎样,它一定要有。

因此,可以说账本是我们现代经济活动的最核心基础设施。我们所有复杂的经济活动、金融活动其实都是依赖于账本发生的。你到一个公司去打工,其实也是一本账——你工作了多长时间、月底发多少工资,都依赖于账本。

大家现在应该都明白账本非常重要。传统世界里的账本有个关键特点——每个账本都由一个人来管,记账的可能是自然人或者法人机构,但都是由一个人去“管”的。它的核心特点是人想去改账本的时候,是可以改的,也就是说账本的可靠性依赖于我们对这个人的信任,这是所谓“中心化管理”。

这种账本有什么问题吗?很多时候没有问题,但有时候会成为我们经济活动的瓶颈。当一群不认识的人凑在一起,也想进行有序的经济活动,也希望所有物能够被确权、并在确权的基础上有序分工、交换合作时,就面临挑战了。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会在虚拟空间里发生的情况。在虚拟空间里,南非人、阿拉伯人、亚洲人、美洲人都可以萍水相逢;甚至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就已经在虚拟空间相遇了。他们之间进行有序经济活动的前提是有没有一个可信的账本。账本怎么构建是非常困难的,也非常有挑战,大家一直在探索。探索了大概40来年的时间,终于在2008年10月31号的晚上,一个名叫中本聪的人想出来了,他说我集前人之大成,略加改进,就做出了比特币这样一个系统。

我们不去讨论比特币本身的作用,它所展示出的账本技术非常厉害。 它的特点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相互信任关系的人聚集在一起,居然能够营造并且管理一本可信的账。

这种分布式账本使得虚拟空间萍水相逢的“乌合之众”可以聚在一起,从事有序的经济活动。这个技术为虚拟空间中弱信任或无信任的群体之间搭建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为大家以可信的方式进行有序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

所以感知技术的进步,加上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突破,就使得我们的虚拟空间今非昔比了。过去的虚拟空间更多是一个“信息”传递,不管是满足娱乐还是满足商业需求,功能都比较局限,只能起到一个信息传递的作用。但是在虚拟空间新纪元里,你不仅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价值。支撑价值的工具就是账本。

回到你的问题:四种类比中哪个更像我心目中的元宇宙?

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个“新纪元”,而不是一个“项目”。在这样一个新纪元里,你可以想象去做形形色色的事情。小扎视频、头号玩家、以太坊、黑客帝国里的元宇宙,在我看来都是属于虚拟空间里构建出来的一个个“项目”。 这些项目我分成两大类:一类叫“技术派”,一类叫“经济派”。

“技术派”在虚拟空间里的应用更偏重于依靠感知技术的进步,去做出一些新东西。比如小扎的眼镜头盔——把VR做到更好,使超距离交流变得更加生动。过去可能只是敲敲文字、发发声音,现在戴上眼镜就看到了远方的朋友——这本质是一个新技术的应用,或者技术进步给你带来的体验提升,但在其他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多突破,还是新瓶装老酒。

《头号玩家》和《黑客帝国》其实也是我们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的映射,只不过感知技术把过去我们对于世界的一些想象表达得更生动了,总体还是技术派。同样一个故事,从前奶奶用歌谣给你讲“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后来更生动,不光是奶奶的声音能传给你,老和尚和小和尚仿佛就坐在你眼前。

第二个流派叫“经济派”,是以太坊为代表,跟我刚才讲的“第二个技术”有关的类别。“经济派”不太追求或强调感知技术上的变化,但比如以太坊,虽然它实际上还是用传统感知技术,但它里面有很多很深刻的变化,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经济模式的变化。

全世界萍水相逢的人,来到以太坊这样一个项目所支撑的虚拟空间里,发现他们有一个底层的账本支撑,而账本是很可信的。为什么可信?因为数学说它可信,算法说它可信。大家觉得有这样一个账本支撑,就可以开展经济活动了,可以创造出一些东西,可以确权,确了权之后可以从一个拥有者转移到另一个拥有者。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各种交易活动也会出现,包括金融类、其他经济类活动。因此,这个虚拟空间得到区块链的赋能后,就可以开展新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模式可能跟我们传统线下空间的经济模式有所差异,线下空间的经济模式更多是由中心化的平台机构来主持。

 

肖蕾:

您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就是虚拟世界里的经济合作如果需要打破国家、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界限、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分工,就需要区块链这个突破性技术。我想再接着问一个相关问题:您觉得“NFT”在元宇宙中的作用是什么?

胡捷:

“NFT”这个词现在也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通俗词汇了。但我觉得大家可能对它的理解还不一定很清晰。

NFT是一个工具,相比我们前面所说的账本,它只能算是一个配角。在区块链支撑之下,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多人共管的、管理者之间也没什么信任关系的账本,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这个账本通常有两个翅膀,就是配套的工具:第一个翅膀叫做“智能合约”。 它就是一组语言,这个语言能够把大家围绕账本的一些相关约定变成一段程序。比如我跟你商量好,你什么时候给我钱,我什么时候给你钱,这种约定通过这段程序书写就变成了智能合约。

第二个工具叫通证。 通证就是“一张白纸”。在现实世界里,一张白纸能干什么?它能干的事很多,譬如说这张白纸上写黄浦区的一栋房是属于你的,那么这张纸就是一张房产证;这张纸上写某某公司的股票是属于我的,那它就是一张股权证;这张纸上写着谁欠谁钱,它就是一张借据或是债券;它还可以写跟金钱没关系的事,比如交通大学的博士是张三,这就是一张博士证书。

我们现实世界中的很多权益都是承载在纸上的。将来如果起了官司,你可以拿着房产证去跟法官说这个房子是我的。我们在现实当中,需要很多证明去约定一个资产属于谁,才能让我们的经济活动得以展开。同理,在虚拟空间里,你也需要有一张纸去记载什么资产属于谁。它的形态是依靠计算机构成的虚拟世界里的一个载体,这个载体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通证”。

这样一张虚拟白纸到底代表什么?取决于我们对它的约定。比如,你可以约定它代表一个公司的股份,那它就是股票;你也可以约定它代表一首歌,那就是版权等等。所以“通证”是我们配套账本而来的。

通证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承载股权这样的同质化权益。 比如说发行一万个通证代表100%股权,则每100个通证就代表1%的股权。这类通证的特点是,它们所包含的内涵或权属的意义是一样的。不管我拿着这100个还是那100个,代表的都是1%的股权,都是一样的,我们把这种通证称作 “同质化通证” ,这是我们配套工具里的一类; 还有一类通证,它就只有一个 。比如这首歌的版权属于谁,他/她就只需要发这么一个,因为它只有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我们把这一类称作 “非同质化通证”,也就是“NFT-Non Fundible Token”。

解释了通证是什么,我们来看大家拿它来干什么。比如你画了一幅画,怕别人抄袭,于是到版权局去登记;版权局留个拷贝,给你写张纸证明画是谁画的,以后你就拿着这张版权证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就是传统的版权证。

但是这个过程第一需要跑腿,第二用起来也不方便。现在,我们发现有另外一个“版权局”在区块链上。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帮相互不认识的人管的。他们依靠管一个账本,以及这个账本配套的智能合约发出一个通证。他们把“发出一个通证”的过程叫做“mint”,就是铸造。铸造出一个通证,也就相当于在白纸上写上一堆内容,证明将来持有通证的人,拥有对“某个对象”的所有权。

而这“某个对象”是在虚拟空间的某个地址上存放的一个“字符串”,这就是通证发出时会指定的。这个字符串如果用适当的软件去显示,展现出的会是一幅画。

在这种约定之下,发出通证并被持有之后,社区的人就认为既然他/她持有通证,且通证上面的内容又做了如此约定,指向了虚拟空间某个地址上的那个字符串,字符串展现出来的是一幅画,社区就会因为这样一个存证过程,公认持有NFT者对那幅画的所有权。就如同他在线下的版权局,去要了一个纸质证明书。

从逻辑上讲,这只是传统的版权确认流程。在虚拟空间最大的意义就是“电子化”。NFT流转在这个空间当中,非常便于交易,从确权到授权到未来维权,用NFT都会比较便捷。还可以配合智能合约做一些“花哨”的动作,譬如张三拥有这幅画,发出NFT之后,他把画卖给李四,不仅要告诉李四那幅画存在哪里,同时也要把这个NFT权属证明转让给李四。李四拿到之后就不仅能够欣赏,还能向社区证明他拥有这幅画。不仅如此,以后李四再转让给王五的时候,他可以做一个约定:下次转让时,增值部分我分一半。所以李四卖给王五时获取的收益,张三也许还可以分一半。这些灵活性,配套着智能合约可以形成更多的商业构思,而在传统的存证系统里,是不能够方便支持的。

所以NFT未来会不会更重要?从逻辑上讲,NFT并不是一个新东西——不过就是一个权属证明书而已,它本身是不会为作品增值的。比如一幅画,它不会因为是用纸质方式确权,还是用NFT方式确权就有根本性差异。但是未来由于它的可编程性、可交易性,以及其他的技术便利,可能确实会带来一些边际效益的增加。

 

肖蕾:

元宇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确实也看到很多科技公司都在往这个方向发力,科技巨头们在元宇宙中进攻的速度似乎越来越快。我有点担忧,我们难道真的想把自己的未来建在小扎或者是微软的服务器上吗?

小扎的视频虽然很精彩,但我有一点细思极恐,感觉有点像《赛博朋克2077》里的荒坂公司,Meta的每一个产品,都可能需要我贡献大脑活动级别的数据,才能进入它的元宇宙。如果说将来我们在元宇宙的社交真的会变成像微信,工作、生活、家人、朋友全在上面,没有微信就相当于从世界上消失了一样,岂不是很可怕?

您觉得我们会不会有另外一种选择,比如稍微去中心化一点、自下而上的、web3.0的方法去建造一个更健康的元宇宙?

胡捷:

我从两个层面来回应。先从一个小层面上,一个新的技术出现了,或者虚拟空间的新时代来临以后,到底是谁的机会?小公司有没有一个成长或者爆发的空间?我们也一而再、再而三看到这些大品牌在扼杀小公司的生存机会。更深一个层次的问题,就是难道以后我们的个人数据隐私乃至利益命运都会被这些大平台控制住吗?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拷问,你刚才的答案已经隐藏在问题中了——你提到了“web3.0”的理念。什么是web3.0?“web3.0”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但它的基本指向还是比较清楚的,基本上就是把数据利益和权利都尽量还给普通消费者。

而具体去实现这种指向的技术是形形色色的。譬如某宝平台撮合买家和卖家。因为有很多卖家,因此有买家就觉得它有价值;而因为有很多买家,所以卖家觉得它有价值——实际上这个平台的价值是买家和卖家相互提供的,他们在一起之后生意就做成了。价值是来源于他们的聚集,来源于买家和卖家的每一个个体。但是这种聚集所产生的价值大部分被平台拿走了,因为平台掌握了数据,掌握了账本,也掌握了入口等等。这样一个“web2.0”的时代所拥有的技术特点,就使得平台在这样一个生态当中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位,这种有利不仅是体现在利益上,也体现在对数据的掌握上,体现在话语权、游戏规则制定权等方方面面。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在感受着这种平台对我们带来的压迫。

今天,新的技术出现了,感知技术也更好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些大平台可以把过去敲键盘、滑触屏的操作方式,用VR眼镜让你置身于一个虚拟空间,然后摆上货架,让你去自由快速地翱翔在商品海洋中去选择消费——是不是这样一种升级就是进入到了元宇宙呢?

某种意义上也许算,但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升级。这种升级对很多用户来说不见得有多么本质的意义。因为在这样一个用户体验变得更加生动的世界里,整个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权力格局仍然是旧的。也就是说某宝在元宇宙时代,仍然会占据一个不可动摇的垄断地位。

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不依赖大平台背后的大公司来主导这样一个游戏,我们希望一群普通老百姓自己就能构建出一个账本来支撑有序的经济活动。我们可以基于这个账本,在智能合约和通证这两个配套工具支撑下构建出一套游戏规则,能够让利益的分配更加“分布式”,让真正为整个群体带来贡献的人通过某种技术支撑进行合理的意愿表达,从而形成新的系统升级。

更进一步,让每个人的数据都归还到本人手中去,而不是沉淀在一个大公司里——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数据,可以去保护它,可以去使用它,也可以向第三方进行适当授权,而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全部暴露在别人手里。每个人的命运——包括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命运,不被超级大佬们控制。 这正在逐渐变为现实,就是我们所说的“web3.0”思想及技术。它们能够让数据的存储、计算、传输,以及由此产生经济利益的分配、游戏规则的“分布式”都会逐渐变为现实。

虽然完全走到那一步还需要10年甚至20年,但是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这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还关系到人类未来这个更广义的命运走向何方。

 

肖蕾:

您提到两个非常重要的点,我们能否走向更好的未来,“思想”和“技术”这两个关键点要同时准备好。要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但我觉得现在的资本速度似乎比认知健康正常发展的速度更快。我们看到就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关于元宇宙相关概念的投资就异常火热——2021年10月到2022年1月仅仅三个月时间,全球元宇宙相关融资额已接近10亿美元。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宣布要成立“元宇宙事业部”,上千个新注册的“元宇宙”相关商标。

您觉得资本在一个本来很美好的发展方向中,会不会又拖了大家后腿,又把这个泡沫捧的过热?

胡捷:

其实我们跳开来看,任何一个技术进步或者是一个阶段性的突破,都会吸引大量人的关注。资本当然是最敏感的一群人,这群人关注到技术进步和可能商机,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他们涌入之后,或者在他们影响之下,会有更多人甚至普通人都进入到这个领域。

我觉得需要以平常心去看待,不要太担心,也避免不了。因为人性就是这样,一定是逐利的,发现有机会,哪怕只是1%也会去追逐,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风险投资”。因为风险很大,但是潜在回报也很高,就会有人去追。所以技术进步本身是沿着某种曲线往前走,快也好慢也好,资本永远会发现这个可能性,一拥而入,然后必然会产生一些泡沫。

回想互联网发展,多少次泡沫伴随着它。从90年代到现在30多年,跟互联网技术进步以及应用推进相关的泡沫有多少轮,我自己都数不清了。这是一个天然规律,从过热追捧把它推到一个超乎实际价值的高度,到破灭和失望,然后又继续发展。

所以今天元宇宙这个概念出来了。从去年上半年圈外无人知晓,到下半年的火热,再到现在的甚至有点疯狂,一定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没有关系,实际上它促成了技术出圈,唤起了资本、企业家、创业者甚至普通老百姓的关注,对它的发展是正面的。因为有更多的注意力,就会有更多的资源,就会有投入,即便是过度投入,也一定会催促进它的发育。当然这个过程会有浪费,但是比起投入不足而导致的时间浪费,这种浪费也许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元宇宙技术以及它的相关应用会以一个什么速度往前走?我觉得一定是以比过去互联网技术发展至少十倍的速度往前发展。

经常有人问我:你觉得元宇宙“成气候”会在什么时候?我可以准确的回答:在3.5年以后。

大家会觉得不可思议:这时间预测怎么能精确到小数点后?这是我的一个秘密。因为春节,就把秘密跟大家分享——我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十五年前,就是1987年,互联网标志性地来到了中国。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那年某一天,中国科学院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跨越长城,飞向世界”。

如果在那个时候,有人告诉你这个技术不得了,将来要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能会觉得不屑:不就是敲个键盘,送几个文字出去吗?但是35年过去了,今天互联网真的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社会面貌。

今天不会再有人怀疑这个技术的革命性,这用了35年的时间。而我认为技术是加速发展的,元宇宙的相关技术以及应用,都会以加速度发展。所以我给10倍于过去的速度,35年除以10——这就是我“3.5年”预测的来源。这是我经过很多高深的精确模型预测出来的,今天分享给跟我有缘的听众,不足为外人道也。

 

肖蕾:

今天这个大红包真的太有价值了,大家不要外传。3.5年这个时间我记住了,希望3.5年之后再跟胡教授来一次复盘。

最后代表大家问胡教授一个重要问题:既然我们已经来到了元宇宙大门口,从现在开始该做一些什么准备?

胡捷:

如果只用一个词去跟大家建议的话,我觉得就是 学习。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技术永远日新月异,技术带来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社会变化、经济变化都异常快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在这样一个时代,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态、开放的心态非常重要。

如果你是企业家,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也许就是一次商机;如果你是年轻人,一定要去看看元宇宙是什么,会对这个世界带来什么的改变,应该怎样准备去拥抱这个世界;如果你是一个监管者,你更要去了解这个行业,它对我们已有的经济模式、监管模式会带来什么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它,怎么去适应它?不是带着防备心,而是带着拥抱的心态去研究它的方方面面:怎么样更好地配合它发展,同时尽量避免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如果你是个投资者,那就不言而喻了。投资者代表的资本是最敏感,鼻子也是最灵的,那你一定要去好好学习,了解这个事物的本质,然后把握住投资的机会,同时尽量规避其中的风险。

在这个时代,永远保持一个开放心态,去拥抱新技术、拥抱新世界是最关键的。比如大航海时代的人类通过扬帆出海,发现了这个世界原来如此之大,远远超出想象,也因此带来了无穷的机会,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阶段。今天在元宇宙时代,也如同面临大航海时代,我们眼前豁然开朗,看见了一个新大陆新世界,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去学习,去拥抱,去迎接一个更加灿烂、精彩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