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总市值:
0%
恐慌指数:
0%
币种:--
交易所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老汉他今年88,空临城下再谈乔治索罗斯

收藏
分享


这个专栏到这为止我都讲的是故事,但绕不过有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一)

2018年10月22日,在一幢纽约豪宅的邮箱中看护人员发现了一个可疑包裹。其随后被证实是一枚雷管爆炸装置,被联邦调查局拍照记录后引爆。 两天后,类似的炸弹装置被邮寄给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其他民主党人以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纽约办公大楼。那么比一干重要政治人物的官邸更先受到炸弹威胁的这幢豪宅的主人是何许人也?他正是现已88岁高龄的金融巨子乔治·索罗斯。

对一个复杂的人一生的复杂行为的解读,我们往往想从他童年、青年的生活片段里找到蛛丝马迹。

乔治•索罗斯(George•Soros,原名乔治•施瓦茨), 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但并非匈奴人的后裔,而是来自一个犹太家庭,狮子座。作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投资家、亿万富翁,迄今为止已经向他自己创办的“开放社会基金会”捐赠了大半财产。

索罗斯家与许多当时的中上阶层匈牙利犹太家庭一样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感到不安。索罗斯称他的家为犹太人的反犹主义家庭。1936年,索罗斯家族决定把姓氏从德国犹太裔常见姓氏“施瓦茨”改为后来人们熟知的“索罗斯”以自保。这个新姓氏深得其父所爱,“索罗斯”在英文中(Soros)正反书写无异,让人不禁为这个日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传奇人物感慨。

1944年德国占领匈牙利,他的家人通过购买文件证明他们是基督徒而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索罗斯的父亲在此期间帮助了很多犹太家庭,在小索罗斯眼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也是为什么索罗斯日后提到1944年见证这一切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战后苏联实际上控制了匈牙利,1947年,17岁的索罗斯移居英格兰,成为伦敦经济学院的学生,并于1951、1954年分别获得伦敦经济学院哲学学士、硕士学位。24岁的索罗斯随即在伦敦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并很快于2年后移居纽约成为了一名股票交易员。

有人曾经问索罗斯一个人如何从一个普通移民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家? 索罗斯说:“我开始时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像是在海边的精品店工作,在商店卖纪念品,我想,这真的不是我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写信给伦敦所有商业银行的每一位总监,最终只得到一两个回复,但是最终真的得到了一份银行工作。”

60年代初期,工作实践之余索罗斯形成了他著名的金融市场的因果循环相关理论(亦称自反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交易品的市场价值通常由参与者可能是错误的想法驱动,而不仅仅是由经济基本面的情况所决定。判断和事实不断的在因果反馈循环中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索罗斯认为,与经典的动态均衡描述不同,这一过程导致市场必然经历良性或恶性的繁荣衰败周期,而且这种上升与下降很可能因为自反射的循环因果效应而加剧。

处于历史洪流中的人们,不是因为看不清而感到困惑,就是因为看清就变得贪婪,我们的故事主人公也就此开启了他真正的资本人生。

(二)

索罗斯被称为击败了英格兰银行的男人,因为他曾经大手笔做空英镑。这件发生在1992年的大事儿,正是他的所谓的成名之作。这个事儿说起来话长,咱们不得不先简单说两句欧盟一体化的早期进程。

我们知道欧洲的这些成员国家早就想实现经济的一体化,推出欧元的概念,这需要好几十年的准备工作。

那么早在1979年的时候,一个叫做欧洲汇率机制的一个外汇市场框架就被建立起来了,那它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想为日后能够实现欧盟一体化,构成欧元区的这些国家提前探索一个稳定退出本国货币、统一使用欧元的整合机制。目标就是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汇率变化小一点,多边汇率稳定一点,这样的目标本来就意味着成员国经济稳定、货币政策合理,而且有一天大家推出欧元的时候也比较好计算欧洲央行给哪个国家释放多少流动性(提供多少欧元汇兑)。

那么在1979年欧洲汇率机制形成的时候,英国是没有加入的,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使得决策者认为时机还没成熟。但其实英国并不抵触这个欧洲的汇率机制,很多经济领域的官员觉得欧盟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有它的有利的一面的。

那么到了1990年的时候,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内阁终于同意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

当时的目标汇率是1英镑兑2.95德国马克。那么这个汇率机制就要求英镑涨跌呢都不应该超过6%。

成员国要对汇率“异常”波动主动干预,进行金融上的强管制,那么要是真的跌破了6%怎么办呢?英国政府要出面用外汇储备直接买自己的英镑!因为如果跌了的话,其实是有人在卖,那你要买自己的英镑,让市场稳定在这个跌幅6%以内,最好重新回归到2.95附近的一个区间,才是符合约定的,因此各国央行要强制执行这个事情。

但是反过头来看,英国到了1990年的时候才加入,其实不是一个好时机。那为什么这么说?

当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是德国的三倍了,而且利率也是比较高的,有效影响汇率的手段有限,这意味着英国的经济是不稳定的。稳定汇率首先是经济要稳定,那他经济不稳定,单方面去稳定汇率就变成了一个表面上的事了。那就是说政府要花很多的精力运用外汇储备才能表面上稳定住汇率。这个时候呢很多专家认为加入欧洲汇率机制就有点得不偿失了,或者说没有办法很好地稳定在1:2.95的固定范围之内。

那当时整个欧洲啊可以说都是一个多事之秋,处于一种变化的局面当中。回顾当时的这个大背景,苏联刚刚解体,东欧剧变,最主要的是两德统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所以这个时候德国本身就面临了很多挑战,又正赶上英国和意大利都有一定程度的财政紧张,丹麦、法国国内也都有质疑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声音。

那在这种时候呢所有的这些参与固定汇率机制的国家因为自身经济这的问题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危机应对上,相对来说德国处理的好一点,马克作为锚定货币呢也比较稳定,那所以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很容易就跌到了当时商量好的区间的下限,那再跌呢它就不符合固定汇率机制的要求了,那有可能这个国家就得退出这个固定汇率机制了。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英镑兑马克的汇率呢不合时宜的出现在这个框架里,那么索罗斯呢是有一个非常有嗅觉的人,他早在英镑汇率在这个协定的底部边缘挣扎之前就察觉到了这种状况。

他和他的投资负责人计算出来当时英国政府以及相当于央行的英格兰银行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购买足够多的英镑去维持这个汇率。如果这个英格兰银行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去买,那他们还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提振大家对英镑的信心,对不对?那当时索罗斯他们的分析又认为在这种经济环境下把利率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为本来已经不低了)会严重影响英国国内的经济,因为资金成本很高的时候融资就变得比较难了,那很多企业是要死掉的。所以说呢盲目的提高利率去保这个汇率,当时在政治上啊又显得不那么可行。

一旦观测到英格兰银行这两点,你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你也不可能无限制的长期的维持高利率,索罗斯就表现出了他坚决的一面,似乎孤注一掷,但他胜券在握,胸有成竹,他鼓励投资负责人“既然看到了机会,就把它做到最大”。

他们最后把英镑空单做到了多大呢?那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量子基金累积起来的做空英镑的仓位达到了100亿美元,可以说是倾囊而出。如果说一段时间之后,英国真的决定从这个固定汇率机制里退出来,那么显然英镑就会应声下跌,那个时候他的做空就会获得一个巨大的利益。

开始的时候英国发现了外汇市场上有强大的抛售英镑的对手盘,这种国字号的银行当然不会束手就擒,那他们第一反应就是买入英镑。外汇储备上他们也拿出来了几个亿美元,一直买呀买,发现卖的人呢永远买得更多,那整个英镑的汇率啊就被砸到协定区间的底部了,这才意识到对手这个空头力量巨大。我们现在知道这背后正是索罗斯一百亿规模的卖空,英格兰银行的买盘远远不够。后来有个笑话流传出来,说是英国当时的财政大臣在最终放弃前对外宣称愿意再借150亿美元去打这个英镑保卫战,听到这个消息索罗斯被逗乐了,为什么呢?因为据索罗斯自己回忆说,量子基金其实是准备额外再卖空150亿美元等值的英镑的,那对方即便借来150亿美元的买盘也无济于事。

所以说这就是两个对手杠上了,但是当时在那个短暂的时期内,你不得不认为索罗斯是更强大的一方,哪怕对手是强大的大英帝国。在“黑色星期三”之前的一天,英格兰银行还在做最后的努力收购英镑,但是市场上的汇率根本就没有涨起来,首相也了解到了这个情况。到了9月16号的时候,英国政府意识到自己手里的外汇储备不够,所以说买英镑维持汇率的办法就行不通了。

第二条策略索罗斯也已经预料到了,那就是提高英镑的利率。一个货币短期内提高利率,一定能提振他在外汇市场上的表现。但是当时的利率已经是10%了,英格兰银行决定利率从10%提高到12%。尽管官方说还可能进一步提高到15%,但是所有除了英格兰银行之外的市场参与者还是在卖出英镑,因为他们已经不相信这么高的利率能维持下去了。

那到了黑色星期三晚上7点的时候,英国政府单方面放弃了这场豪赌。英国的外汇储备被索罗斯算准了,还债压力使得利率12%都很难维持,更别说15%了,那也被索罗斯算准了,市场根本不买这个“利好”的帐。英国官方宣布离开欧盟固定汇率机制,在英镑保卫战上完全败退下来。当时因为利率已经太高,对经济是有损害的,放弃保卫英镑之后很快利率就恢复到了10%的水平线上。

那么回头来看呢整个这场战役,在索罗斯量子基金的一方看是一场漂亮的狙击战,把时间、尺寸都计算得非常好。那另外一方英格兰银行是在一个现在看来不特别合理的时机挂钩德国马克入场,那当时英国的经济没有德国好,利率已处于高位,当然汇率就维持不住了。那在这种情况下被动的牵扯进这场保卫战中来,一个国家银行对抗一个私人投资者的基金,最终竟然真的失败了。索罗斯方面,以一百亿美元的空仓,获利约10亿美元。英国政府的官方报告显示,外汇储备名义总损失高达33亿英镑(直接交易损失8亿英镑)。这一战索罗斯就登上了王座,成为了击溃英格兰银行的男人。

很多人说索罗斯做空一国货币是发国难财,索罗斯呢把这当成一个商业行为。做空到底是对还是错,击溃英格兰银行的到底是索罗斯个人的力量还是当时的英国经济自身的问题,也都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

(三)

索罗斯一直声称自己的成功的投资哲学来源于他著名的因果循环相关理论(这是一种意译,还有其它的翻译),那么这种理论有三个重要特性:

第一点是说这种因果循环相关现象一般是发生在一些特殊的市场条件下的,那这种市场条件常常是一些错误的、或者说有失公正的观点越来越被放大的情况,而且偏见会随着市场交易的进行传播影响其他的投资者。

那么一个例子就是当我们使用杠杆来做进行股票投资的时候,就会让某一种投资的喜好更容易被传播出去,而影响其他的投资人。再有呢就是有很多投资人都有跟随趋势的投资理念,比如说追涨或者说杀跌这样的一种状况,所以说因果循环相关往往是对错误观点的一个放大效应。

那么第二点呢说这个效应总是间歇性的发生,那么为什么它总是间歇性的发生呢?那是因为没有极端情况下加大杠杆或者人云亦云的这种不好的放大效应的时候,这种因果循环相关的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那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当索罗斯赚钱的时候,经常是一些大的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也就是为什么这种理论更适合发国难财。

那么第三点呢主要是说投资者对于市场的观察和参与,其实是能真正的影响到他所投资的产品的价值的。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那么有人继续买甚至只是认为会涨价,很可能就会涨,那人们如果持续卖或认为会跌价,很可能就会跌,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也是第一个特性的基础。

我们常说一个东西的长期市场交易价会回归它的真正价值,可是一个东西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呢?反过来也是被这些参与者的观点或者买卖行为所影响。这就更像是一个哲学问题了,但是索罗斯的理论的确有它自己的道理。

那这个理论的一个最成功的应用去解释一个经济现象,莫过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大家都知道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市的过热引起的,以至于很多金融衍生品的销售进入疯狂局面,最后房市泡沫破裂导致了严重的的衍生品爆仓。

总结来说就是早在90年代的时候,美国政府就鼓励人们买房,在背后支持房产金融。老百姓愿意以比较低的成本拿到贷款,房子名义上是抵押给银行(放贷机构)的,那么有了这个抵押银行也愿意借贷给老百姓去买房子,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方式就会更愿意去买房子。本来很多人买不起房子,有了贷款他们就能去买,更多人买,自然房价就高了。银行回过头来看,房价高,贷款的坏账率就很小,因为抵押品更值钱了,老百姓有什么道理不还钱呢对不对?转手卖了也不会赔钱。

那这种循环效应就放大了房市,借钱买房,房子升值,银行更赚钱,更贷款,大家更多买,因为老百姓觉得房市好,不仅买来住,现在又可以买来做投资升值,需求更大了。银行的鬼主意更多,高风险贷款也加入衍生品打包,以次充好,倒手就是钱。

这样一个反复推动上涨的过程,显然符合索罗斯的因果循环相关效应,那么房价涨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索罗斯的理论主要是描述市场价格由一个原来的平静、平衡的状态去寻找下一个房价高点的过程。那么最好的情况呢是希望这个市场自动的找到下一个平衡点,比如说房价涨了100%之后,自动的在一个新的比较理性的区间波动。可是事实上呢由于这个因果循环相关效应,价格往往不能理性地停在某一个区间,它会涨到很不理性的高点,也有可能是跌的时候会跌到一个很不理性的低的位置上,造成市场的剧烈回调。比如说它涨得很高,没有人知道它停在哪,直到有一天大家已经觉得实在是太高了,虽然我不知道它应该停在哪,但是它的确不应该这么高的时候,突然所有的投资人都停止买房,那这个时候它的回落也不是一种合理的慢慢的回落,而是一种断崖式的下跌,这种情况就会造成经济危机。不是说房价下跌是不对的,而是说这种断崖式的下跌是现在的金融系统以及投资人所承受不起的。

总结起来呢就是政府在背后鼓励买房、银行在前面操作赚钱,老百姓呢由于信息和认知上的局限性,也不可能总是考虑到全局的问题,那么单个的投资者由于看到了盈利机会,就反复的进入同一个市场,开始进场的是赚到钱了,后来的呢就处于一个非理性区间了,非理性区间的资金过多的话就会造成经济危机。

那么可以说这种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而且反过头来说也没有什么值得责备这些人的地方。即便我们知道是这些银行,这些鼓励的政府政策,还有投资房产的投资人、老百姓,是他们一起造成了这种不理性的局面,也不能责备任何一方,因为没有人从一个单个的角度上做了错事,这只是一个整体的经济现象。

所以说索罗斯认为用他的理论可以很成功的看到世界上很多大的经济周期是怎么发生问题的。那么早在08年的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当然危机已经开始有苗头了,但是不是在最顶峰的时候),索罗斯就发表了言论,管当时的市场叫做超级泡沫。他一直是预言危机的一个老手,也是一个高手。那么他在这个次贷危机之后也一再的警告世人新的危机正在酝酿之中。他认为现在华尔街所主导的世界金融系统是比较脆弱的,他开玩笑的时候说这种金融体系一直是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状态,一直是需要外界去帮忙的,并不能自己好好运转。

索罗斯把同一套理论也用在了很多政治问题上,虽然我们是聊金融的小栏目,但是也简单说一下,因为这也代表了他这个复杂的人。其实他在赚取了巨额的财富之后,是世界上真正的一个有钱任性的典范,因为他用自己的钱可以说在指挥世界上很多的事情。虽然有一些可能是阴谋论者传出来的故事而已,但从材料上来看,他的确还是参与了很多活动的。那么他本人呢是一个比较忧国忧民的人,这从他一贯的言论里能看出来。索罗斯认为美国一直采用比较强硬的对外政策,因为其在国际上的地位,美国的军事、金融都是一种对外输出的态势。有了这些政策,政客们发现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贸易、外交还包括其他的东西都做得蛮好的,美国的形象也不错,自身也是富裕的,反过来政客们会觉得自己的政策制定得非常好,那既然这些政策得到了这么好的结果,就会更加去制定和推广这些军事上、金融上强硬对外政策。

觉得结果好,所以所作所为是对的,再加强这些政策,应该得到更好的一个经济状态和世界的领导力,对不对?索罗斯根据他的因果循环相关理论,觉得当你从一个平衡点去找下一个平衡点的时候很可能找不到。因果互相加强的假象让他认为美国的这种成功是不可持续的。在一次演讲当中,他甚至明确的指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别人,正是美国自身。它的主导地位一直在加强,究竟会把世界领向何方,才是世界最大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在索罗斯眼中,美国现在成功的经济和军事的局面,就像过热的股票市场或者房地产市场一样,正是那个真正的泡沫。

索罗斯自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美国人很可能很震惊听到这个观点,现在是美国为全世界设定了一个路线,其他的国家必须去跟随我们对全世界定好的这个章程。那么当我们在911之后宣称要反恐战争的时候,其实我们给全世界制定了一个错误的路线。当你说要发动战争的时候,当然不可避免的就创造了那些无辜的受害百姓。

索罗斯非常不喜欢反恐战争,不喜欢布什政府。他曾经对人说,能阻止布什总统第二次连任是他最重要的任务。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大家可想而知,索罗斯有着种种理由去反对偏右的共和党的政策方针,也的确做了很多努力去支持民主党、反对共和党。那回到整个故事开篇的那次炸弹威胁,大家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支持特朗普政府、支持共和党执政的人当中有极端想法的人会给很多很重要的民主党政客以及索罗斯送去炸弹相威胁了吧。索罗斯在他们的眼里呢是一个特别危险的、思想相对来说偏左的一个人物,对不对?

简单说起来,索罗斯对于世界上所有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都有他自己坚定的想法,比如说他支持欧洲一体化、反对以色列偏右的护国主义等等,也的确用钱“砸”了很多很多他不喜欢的人和事,那我们以炸弹威胁的小故事开篇,现在以他手撕Facebook的小故事结尾!

大家都知道啊经过2016年底的美国新一任总统大选,整个Facebook社交平台闹的是一个满城风雨。因为后来共和党人当选,索罗斯是非常不高兴的。他所支持的民主党候选人落选了,当时很多人批评Facebook在自己的平台上监管不力、职责不清,导致一些虚假信息随意地散播。今年年初的时候索罗斯发表了谈话批评Facebook,他觉得不能对这些虚假言论进行管控是一个社交平台非常失败的地方,可以说非常不喜欢Facebook。那这种激烈的批评很快就引起Facebook公关团队的注意,团队在尽可能地搜集索罗斯的资料,以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那么这其中呢Facebook的知名女COO呢也被爆料说在内部沟通时她对索罗斯言论的第一反应是“难道索罗斯在做空我们的股票吗”。

那么我们现在看起来索罗斯批评FB到底是不是就是为了做空赚钱还是真的是意识形态的冲突呢?那目前来看索罗斯的FB股票仓位变化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FB却因为“雇凶查人”被广泛批评,因为外界怀疑FB不只是查查这么简单,而是已经动用了一些黑公关的宣传手段。那结果呢,跟随着今年下半年美国科技股回调的大趋势FB股价照年初跌掉了20%,不知道是不是又被索罗斯先生赚了个盆满钵满。

不管对与错、不管好与坏,索罗斯真的是一个斗士。他反对美国政府的很多强硬政策,觉得美国的主导是世界上的一个定时炸弹;作为犹太人呢,他也不喜欢以色列政府很多偏右的政策;他也会去攻击自己的犹太晚辈小扎所创建的世界级别的社交媒体平台。真的算得上是与天斗、与地斗,坚持自己的理想一直在奋斗。那从我个人的角度呢,是比较喜欢去研究这位88岁高龄的老汉的,哪怕都是为了钱,也是一个用理想去赚钱的人,何况有可能真是用钱去赚理想呢。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