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比特币,艰难的矿机出海之路
直接能挖出比特币,让挖矿成为许多人的诗与远方;
美国、冰岛、加拿大、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元选择,也貌似有众多的理想国可以入驻;
可是,Rawpool CTO大头老师首访时的一句“出海其实是一条很难的路”,引出了国内矿业出海面临的诸多难题。
另寻他途的出海之路
今年年初,一份指示省级政府“积极引导”辖内企业退出加密货币挖矿产业的文件,在国内的矿圈引来不安因素。电价、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开始转折性调整,仿佛成了匝在矿主头上的金箍,同时又有政策预期方面的担忧,继交易所、区块链创业项目出海之后,不少矿主同样开启了自己的远航之路。
出了国门,美国、加拿大、冰岛、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矿主迁徙的目的地,可是,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出海之后的矿主
“出海,其实是一条很难的路!”
大头老师的这一句话,就打破了圈外人将“出海”等同于旅游,面临迤逦风光、蓝天大海的想象,首先矿机搬迁、运输就要消耗不菲的费用。
在设备搬到车、船之后,运到哪里,也是一个需要事前考察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支持挖矿,俄罗斯已经将矿机列为禁运的设备之一,虽然那里有充足的电,并且比较优惠,可是能不能运进去,成了挡在矿主面前的一道藩篱。美国在政策方面相对要稳定很多,供电也比较稳定,可是电价却昂贵一些。加拿大目前已经集中了很多的算力,电价却采用了浮动电价模式,类似百度的竞价排名,随着众多矿机的涌入,电价已经拉起来不少。”
除了电价的问题,大头老师还强调,挖矿并非只是单纯挖矿那么简单,还面临当地法律法规方面的困扰:“中国的矿业目前还处于原生态运营阶段,很多矿场的建筑标准、建筑条件,以及用电方面的合规性,都不是很健全。但是在法治体系比较健全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不注意这些方面,工作都没办法开展下去。”
进而大头老师还以实例进行了说明:“某矿主在建完矿场之后,仅用电方面就要接受当地政府以及电厂在合规、安全等方面的多次审查。在矿机运到矿场通电之后,并不是摆在架子上,检查好线路就可以挖矿。因为还有很多执行层面、合规层面的标准等待检验。在检查完之前,矿机连架子都不可以摆上去,会消耗很多时间成本。”
在合规方面之外,矿主还要面临一些来自当地合伙人方面的风险。“比如俄罗斯这样的战斗民族,做事讲究的是‘拳头法则’,矿主就会担心资产的安全问题。”所以,基于各方面的考虑,一次出海行动,往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运作。
有鉴于以往的经历,大头老师用“区块链生态中最苦逼的环节”来形容挖矿这门生意,换来的虽然是话语权和节点的奖励,可是,却承担了最苦最累的工作内容。
饱和的挖矿市场何以求存?
“去年年底,比特币全网算力约为26e+,今年算力的峰值达到了40e。不过,40e的算力值已经横盘了很长一段时间。究其原因在于,去年比特币的价格一路飙升,引来众多矿机进场挖矿,然而,从购置矿机到开始挖矿,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周期,所以,在今年上半年算力才达到峰值。” 根据大头老师对比特币全网算力的介绍,现阶段矿机进场的速度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关键是矿主该如何应对目前比特币长期处于熊市的局面。
在今年6月中旬到7月中旬,比特币围绕6000美元的价格,进行了长达1个月的横盘。在此期间,不少中小矿工因为没有利润可赚,采取了停机观望的态度。可是,Rawpool却没有受到影响,大头老师介绍了背后的原因:“因为小矿主单纯依靠挖矿带来的收益,作为利润来源,比特币的价格对其影响非常大。然而,大的挖矿企业,已经开始转型进行多元化布局。在电力议价、矿机购置等方面,占有优势不说,生态化运营对挖矿上下游(矿机、矿池、技术研发等)的布局,也容易规避价格风险。”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大头老师还以淘金客的演变过程,对比特币挖矿生意的发展进行了类比:“最初,矿工依靠自己的劳动力挖矿,获得的收益都归自己所有。后来挖矿组织或公司出现,众多的矿工成了打工者。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开始购置挖矿设备,进行大机器作业,进而有的矿主开始了设备的生产以及技术的研发。这和比特币挖矿的发展历程非常相似。”
据大头老师介绍,目前,整个矿圈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层:
第一层为个人,拥有几十到几百台矿机,因为体量小,容易找到矿场;
第二层为组织化集合体,即众多个人集资购置矿机,交由数人进行达理,在与矿场及购置矿机时议价方面要略有优势;
第三层为具有雄厚资本优势,将挖矿纳入自身业务板块,类似比特大陆、Rawpool这样的集团。培养有自己的专业团队做运维,可以对矿机进行改良、优化,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挖矿所得,进行项目的投资和孵化。同时,还能吸纳小矿主进自己的矿池。
尽管,目前整个矿圈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可是,Rawpool方面表示现在依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入场时机,不过像原始的买矿机、建矿池行为已经不是很好的方向,而出租算力或跟某些项目合作方面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坚持信仰,相信加密货币的未来前景,则是关键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