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gintender
来源:Agintender
平仓与清算,是交易所与每一位交易者迟早要面对的“宿命“。如果说开仓是一段缘分的开始,带着情绪、信仰与幻想;那么平仓,就是那段故事的终结,不论甘愿还是不舍。
其实强制平仓是对于交易所来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得罪用户不说,一个不小心还容易把自己搭进去,而且把自己搭进去之时可是没人会怜悯自己的。所以怎么做到一寸长半寸强,半寸深一寸浅就是真功夫。
多说一句,别看什么造富效应——清算机制,才是一个交易所的良心和担当。
今天,我们只谈结构和算法。强平发生的真正逻辑是什么?清算模型如何保护市场整体安全?
杠精声明:如果你觉得我是错的,那你就是对的。
娱乐声明:不要太关注数字,多看逻辑。大家看个大概就好,图个开心就好
第一部分:永续合约的核心风险管理框架
永续合约作为一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允许交易者通过杠杆放大资本效应,从而有机会获得远超初始资本的收益。然而,这种高回报的潜力也伴随着同等甚至更高的风险。杠杆不仅放大了潜在利润,也同样放大了潜在亏损,这使得风险管理成为永续合约交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
该体系的核心在于有效控制和化解因高杠杆交易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它并非单一的机制,而是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逐级触发的防御层组成的“梯田式”风险控制流程。这个流程旨在将因个别账户爆仓而产生的亏损限制在可控范围内,防止其蔓延并对整个交易生态系统造成冲击。
如何把瀑布之势转化为溪流之柔——疏而不漏,刚中有柔。
风险缓释的三大支柱
交易所的风险管理框架主要依赖于三大支柱,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从个体到系统、从常规到极端的全方位防御网络:
-
强制平仓(Forced Liquidation): 这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也是最常用的一道防线。当市场价格向交易者持仓的不利方向移动,导致其保证金余额不足以维持仓位时,交易所的风险引擎会自动介入,强制关闭该亏损仓位。
-
风险保障基金(Insurance Fund): 这是第二道防线,扮演着系统性风险缓冲垫的角色。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强制平仓的执行价格可能劣于交易者的破产价格(即亏损耗尽全部保证金的价格),由此产生的额外亏损(即“穿仓损失”)将由风险保障基金来弥补。
-
自动减仓机制(Auto-Deleveraging, ADL): 这是最后的、也是极少被触发的终极防线。只有在发生极端市场行情(即“黑天鹅”事件),导致大规模强制平仓耗尽了风险保障基金后,ADL机制才会被激活。它通过强制削减市场上盈利最多、杠杆最高的反向持仓,来弥补风险保障基金无法覆盖的穿仓损失,从而确保交易所自身的偿付能力和整个市场的最终稳定。
这三大支柱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风险控制链条。整个体系的设计哲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经济学上的“社会契约”,它明确了在杠杆交易这个高风险环境中,风险责任的逐级分配原则。
交易者承担 ——> 风险保障基金 —— > 自动减仓机制(ADL)
首先,风险由交易者个体承担,其责任是确保账户有足够的保证金。当个体责任无法履行时,风险转移至一个由集体(通过清算手续费等方式)预先注资的缓冲池——风险保障基金。只有在这个集体缓冲池也无法承受冲击的极端情况下,风险才会以自动减仓的形式,直接转移给市场中盈利最高的参与者。这种分层机制的设计,旨在最大程度上隔离和吸收风险,维护整个交易生态的健康与稳定。
第二部分:风险的基础:保证金与杠杆
在永续合约交易中,保证金和杠杆是决定交易者风险暴露水平和潜在盈亏规模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深刻理解这两者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是有效管理风险、避免强制平仓的前提。
初始保证金与维持保证金
保证金是交易者为开立和维持杠杆仓位而必须存入并锁定的抵押品。它分为两个关键级别:
-
初始保证金(Initial Margin): 这是开立一个杠杆仓位所必须的最低抵押品金额。它是交易者进入杠杆交易的“门票”,其数额通常是仓位名义价值除以杠杆倍数。例如,若要以10倍杠杆开立一个价值10,000 USDT的仓位,交易者需要投入1,000 USDT作为初始保证金。
-
维持保证金(Maintenance Margin): 这是维持一个已开立仓位所必须的最低抵押品金额。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阈值,低于初始保证金。当市场价格向不利方向移动,导致交易者的保证金余额(初始保证金加上或减去未实现盈亏)下降至维持保证金水平时,强制平仓程序将被触发。
-
维持保证金率 (Maintenance Margin Ratio,MMR): 指的是2最低抵押率
保证金模式解析:比较分析
交易所通常提供多种保证金模式,以满足不同交易者的风险管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
逐仓保证金(Isolated Margin): 在此模式下,交易者为每一个仓位单独分配一定数量的保证金。该仓位的风险是独立的,如果发生强制平仓,交易者所承担的最大损失仅限于为该仓位分配的保证金,不会影响账户中的其他资金或其他仓位。
-
全仓保证金(Cross Margin): 在此模式下,交易者期货账户中的所有可用余额都被视为所有持仓的共享保证金。这意味着一个仓位的亏损可以由账户中的其他可用资金或其他盈利仓位的未实现利润来抵消,从而降低单个仓位被强平的风险。然而,其代价是,一旦触发强平,交易者可能会损失账户中的全部资金,而不仅仅是单个仓位的保证金。
-
组合保证金(Portfolio Margin): 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保证金计算模式,专为经验丰富的机构或专业交易者设计。它基于整个投资组合(包括现货、期货、期权等多种产品)的总体风险来评估保证金要求。通过识别和计算不同头寸之间的风险对冲效应,组合保证金模式可以显著降低对冲良好、风险分散的投资组合的保证金要求,从而大幅提高资金利用率。
阶梯保证金制度(风险限额)
为了防止因单个交易者持有过大仓位而在强平清算时对市场流动性造成巨大冲击,交易所普遍实施了阶梯保证金制度,也称为风险限额。这一制度的核心逻辑是:仓位规模越大,风险越高,因此需要更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
具体而言,该制度将仓位名义价值划分为多个层级(Tiers)。随着交易者持有的仓位价值从低层级上升到高层级,平台会自动实施两项调整:
-
降低最大可用杠杆倍数: 仓位越大,允许使用的最大杠杆越低。
-
提高维持保证金率(MMR): 仓位越大,维持仓位所需的保证金占仓位价值的比例越高。
这种设计有效地阻止了交易者利用高杠杆建立可能对市场稳定构成系统性威胁的巨额仓位。它是一种内置的风险递减机制,迫使大户交易者主动降低风险敞口。
阶梯保证金制度并非仅仅是一个风险参数,而是交易所管理市场流动性、防止“连环爆仓”(Liquidation Cascades)的核心工具。一次大规模的强平订单(例如,来自使用高杠杆的巨鲸账户)可能会瞬间耗尽订单簿上多个价位的流动性,导致价格出现剧烈下跌的“长下影线”。这种突如其来的价格暴跌,又可能触发其他原本安全的交易者仓位的强平线,从而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于交易所来说,就是穿仓风险)
通过对大额仓位施加更低的杠杆和更高的维持保证金要求,交易所极大地增加了单个实体构建足以引发此类连锁反应的脆弱巨额仓位的难度。更高的保证金要求如同一个更大的缓冲垫,能够吸收更剧烈的价格波动,从而保护了整个市场的生态系统免受集中头寸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以Bitget针对BTCUSDT永续合约所设定的阶梯保证金制度为例,清晰地展示了这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实际应用:
表1: BTCUSDT永续合约阶梯保证金示例 (来源: Bitget)
该表格直观地揭示了风险与杠杆之间的反比关系—— 保证金率的要求与持仓是呈线性增长的 。当交易者的BTCUSDT仓位价值超过150,000 USDT时,其最大可用杠杆将从125倍降至100倍,同时维持保证金率也从0.40%提升至0.50%。
第三部分:强平触发器:理解关键价格指标
为了精确且公平地执行强制平仓,交易所的风险引擎并不直接使用市场上瞬息万变的成交价,而是依赖于一套专门设计的价格指标体系。
标记价格 vs. 最新成交价
在永续合约交易界面上,交易者通常会看到两个主要的价格:
-
最新成交价(Last Price): 这是指在交易所订单簿上最新一笔成交交易的价格。它直接反映了当前市场的买卖行为,容易受到单笔大额交易或短期市场情绪的影响。
-
标记价格(Mark Price): 这是交易所为了触发强制平仓而专门计算的一个价格,旨在反映合约的“公允价值”或“真实价值”。与最新成交价不同,标记价格的计算综合了多种数据源,其核心目的是平滑短期价格异动,防止因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操纵或瞬间的“插针”行情而导致不必要的、不公平的强制平仓。 (现在都采用标记价格作为盈亏依据)
标记价格的计算方法在各交易所大同小异,通常包含以下核心组成部分:
-
指数价格(Index Price): 这是一个综合价格,通过加权平均全球多家主流现货交易所的资产价格计算得出。
-
资金费用基差(Funding Basis): 为了将永续合约价格锚定在现货价格附近,合约价格与指数价格之间会存在一个价差,即基差。
通过这种综合计算方式,标记价格能够更稳定、更可靠地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成为触发强制平仓的唯一依据。(详细的标记价格可见:
ht tps://x.com/agintender/status/1944743752054227430,
https://x.com/agintender/status/1937104613540593742)
强平价格与破产价格
在标记价格体系下,有两个对交易者命运至关重要的价格阈值:
-
强平价格(Liquidation Price): 这是标记价格的一个具体数值。当市场上的标记价格达到或穿过这个价格点时,交易者的仓位将触发强制平仓程序。这个价格点对应着交易者的保证金余额恰好下跌至维持保证金要求的水平。(强平价格是清算的触发条件)
-
破产价格(Bankruptcy Price): 这是标记价格的另一个数值,代表着交易者的初始保证金已全部亏损完毕的价格点。换言之,当标记价格达到破产价格时,交易者的保证金余额将归零。(破产价格是用于清算的价格)
注意,强平价格的触发总在破产价格之前。
强平价格与破产价格之间的这个价格区间,构成了交易所风险引擎的“操作缓冲带”。清算系统的效率,正是在这个狭窄的区间内受到考验。
简单来说, 杠杆倍数越高,初始保证金率越低,这个缓冲带就越窄 。例如,一个 100x 杠杆的仓位,其初始保证金率仅为 1%,而维持保证金率可能为 0.5%。这意味着,从开仓到触发强平,交易者只有 0.5% 的价格波动空间。
举个例子,你开了100x的多仓仓位,直觉上来说,只有价格下跌1%,才会“破产”,但是因为保证金率是0.5%,所以当价格下跌0.5%时就会触发强平,并且以下跌1%的破产价格来清算。
这种杠杆与脆弱性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是高杠杆交易风险极高与直觉相悖的根本原因。
如果清算引擎能够高效地在此区间内完成平仓,且成交价格优于破产价格,那么剩余的“利润”将被注入风险保障基金,用户也不会“倒欠”交易所;
反之,如果因市场极端波动或流动性枯竭,导致平仓价格劣于破产价格,那么产生的穿仓亏损就需要动用风险保障基金来填补,甚至让用户来弥补这部分损失。
第四部分:强制平仓流程:分步详解
当交易者的仓位风险达到临界点,即标记价格触及强平价格时,交易所的风险引擎会立即启动一套标准化的、全自动的强制平仓流程。这个流程旨在以最小化市场冲击的方式,有序地关闭风险头寸。
多说一句,别看什么造富效应——清机制,才是一个交易所的良心和担当。
清算机制流程
强平触发
流程的起点是强平条件的满足:标记价格达到或穿过预先计算好的强平价格。在系统层面,这等同于该仓位的维持保证金率( MMR)达到了100%。一旦触发,交易者将失去对该仓位的控制权,后续所有操作均由风险引擎接管。
强平条件触发后,用户的头寸被清算引擎接管,并以“ 破产价格” 进行内部结算。(破产价格劣于强平价格)。这两个价格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强制平仓机制的核心逻辑:交易所的风险引擎总是在 强平价格 被触及时启动清算程序,力求在 破产价格 到达之前完成仓位平仓。
强平的瀑布之势,化为小溪细流
风险引擎接管后,一般会按照预设的顺序执行以下操作(不同交易所可能所不同):
-
取消未成交订单: 流程的第一步是立即取消与该风险仓位相关的、所有尚未成交的委托订单。在逐仓模式下,系统会取消该交易对的所有开仓或加仓订单;在全仓模式下,系统可能会取消账户中所有可能增加风险敞口的订单。
-
部分平仓或阶梯式强平: 对于持有较大仓位、处于较高保证金档位的交易者,风险引擎并不会一次性将全部仓位推向市场。相反,它会采用一种更为审慎的“阶梯式强平”或“部分平仓”策略。系统会计算出需要平掉多少仓位才能使账户的维持保证金率(MMR)回落到100%以下的安全水平,然后仅针对这部分仓位向市场发出平仓指令。这种渐进式的处理方式,旨在将大额清算订单分解成多个小订单,从而显著降低对市场价格的即时冲击,避免引发连锁反应。(有些人会认为部分平仓是ADL的操作,其实不然。)
-
完全平仓: 如果部分平仓操作后,账户的MMR仍然高于或等于100%,或者该仓位本身就属于最低的保证金档位(无需进行阶梯式处理),风险引擎将会接管剩余的全部仓位。随后,系统会以市价单(Market Order)的形式,将这些仓位在订单簿上以最优可成交价格进行平仓,直至仓位完全了结。
阶梯式强平机制是现代加密货币衍生品交易所风险管理成熟度的重要体现。早期的平台多采用“全有或全无”的清算模式,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虽然易于实现,但风险极大。一笔巨额仓位的瞬间市价平仓,极易造成价格的剧烈“插针”,从而触发其他交易者的强平线,形成破坏性的“连环爆仓”。
强平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于,这个仓位是在哪里清算的?是面向市场清算?内部消化?还是在账户内清算?还是在风险保障基金里清算? 因为篇幅关系,本文就不展开讨论,有机会单独写一份解析。(那些说AI创作的人啊,你们来想一下该怎么开始写?! ? )
强平费用
当一个仓位被强制平仓时,交易者除了承担仓位本身的亏损外,通常还需要支付一笔额外的 强平费用 (或称清算费用)。这笔费用的费率通常高于普通的交易手续费。
设立强平费用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
激励主动风险管理: 较高的费用成本旨在鼓励交易者主动管理自己的仓位风险,例如通过设置止损单(Stop-Loss)或在接近强平价格时手动平仓,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系统强制执行。
-
为风险保障基金注资: 强平费用是风险保障基金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交易所将收取的强平费用注入该基金池,用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穿仓损失,从而维护了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康运作。
第五部分:安全网:风险保障基金与自动减仓机制 (ADL)
当强制平仓流程启动后,系统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在交易者的保证金耗尽前,以优于破产价格的价格完成平仓。然而,在极端市场条件下,这并非总能实现。为了应对由此产生的穿仓亏损,交易所设立了两道至关重要的系统级安全网:风险保障基金和自动减仓机制(ADL)。
风险保障基金
-
核心目的: 风险保障基金是一个由交易所设立并管理的资金池,其根本目的在于弥补因强制平仓产生的穿仓亏损。当一个被强平的仓位最终的成交价劣于其破产价格时,意味着交易者的亏损已经超出了其投入的全部保证金。此时,风险保障基金将介入,用池内资金填补这部分亏损缺口。
-
资金来源: 风险保障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
-
强平费用: 交易所从所有被强制平仓的仓位中收取额外的强平费用,这部分费用是基金池最稳定和主要的收入来源。
-
强平盈余: 如果一个仓位被强制平仓,且最终的成交价优于其破产价格,那么在扣除强平费用后剩余的保证金,也将被注入风险保障基金。
-
透明度与重要性: 风险保障基金的规模和健康状况是衡量一个交易所风险抵御能力的关键指标。因此,信誉良好的交易所通常会定期或实时地向公众披露其风险保障基金的钱包地址和资产余额,以彰显其透明度和偿付能力。
市面上主流的交易所,比如BinanceOKX,BybitBitget等交易所都设有风险保障金,这一战略决策旨在给予市场信心。
此举降低了基金本身在市场崩盘时(恰恰是其最需要发挥作用的时候)价值大幅缩水的风险。因此,交易者在选择平台时,不仅应关注交易费率和产品功能,更应审视其风险保障基金的规模、历史表现和资产构成,这些都是平台长期稳定性和用户保护承诺的重要体现。
自动减仓机制 (ADL) — 最后的防线
-
触发条件: 自动减仓(ADL)是交易所风险管理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仅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被激活。其唯一的触发条件是:当发生大规模、剧烈的市场波动,导致穿仓亏损的总额超过了风险保障基金的全部余额时。
-
核心功能: ADL机制的本质是一种 对手方强制平仓 。当风险保障基金耗尽后,为了弥补系统亏损,交易所的风险引擎会自动选择市场上与破产仓位方向相反、且盈利最高、杠杆最高的交易者,强制性地将其部分或全部盈利仓位进行平仓。这些被选中的盈利仓位将被以破产仓位的破产价格进行结算,其实现的利润将被用于填补系统亏损。
ADL机制的存在,确保了即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交易所本身也不会因承担穿仓损失而陷入偿付危机,从而保护了整个平台的存续。尽管它对被选中的盈利交易者而言是一种损失,但它避免了将亏损无差别地分摊给所有用户的“社会化亏损”模式,被认为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最终解决方案。
注:因为篇幅问题,详细的自动减仓机制放在附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结论:风险管理与交易者责任的综合考量
永续合约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多层次防御结构,其核心目标是在高杠杆的交易环境中维护市场的公平、稳定与持续运作。从个体交易者的保证金管理,到作为集体缓冲的风险保障基金,再到极端情况下的最后防线——ADL,这一“瀑布梯田式”的风险控制流程环环相扣,共同构筑了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坚固壁垒。
系统性防御的逻辑层次: 整个框架体现了风险从个体到集体的逐级转移与化解。 强制平仓 将风险首先限定在交易者个体层面,要求其对自己的仓位负责。当个体风险失控并产生穿仓损失时, 风险保障基金 启动,利用从过往清算事件中积累的集体资金来吸收冲击,保护了市场的其他参与者。
只有在这两道防线均被突破的极端情况下, ADL机制 才会介入,通过对盈利最高的交易者进行对手方清算,来确保整个交易平台的最终偿付能力。这一系列机制的存在,是永续合约市场得以在剧烈波动中保持运作的基石。
交易者的核心责任: 尽管交易所提供了强大的自动化风险管理工具,但交易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始终在于自身。平台的风控系统是底线保障,而非盈利策略的一部分。依赖系统强制平仓作为“最终止损”,不仅会因额外的强平费用而侵蚀资本,更会在极端行情下面临ADL的潜在风险。
建议(负责任)的杠杆交易实践:
-
善用风险管理工具: 在开立任何杠杆仓位前,都应预先设置合理的 止损单(Stop-Loss) 。这是主动控制亏损、避免触及强平线的最有效手段。
-
审慎选择杠杆: 杠杆是风险的放大器。交易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交易策略和市场状况,选择适度的杠杆倍数,切忌盲目追求高杠杆带来的名义收益。 理解名义杠杆和实际杠杆的意义和影响是至关重要。
-
理解并监控保证金要求: 必须充分理解阶梯保证金制度,清楚知晓不同仓位规模下的维持保证金率变化。在加仓时,要预估仓位进入更高档位后对强平价格的影响。
-
保持警惕,主动监控: 交易者应持续关注其仓位的 强平价格 与当前 标记价格 的距离。在市场波动加剧时,更要密切留意 ADL风险指示灯 的变化,一旦风险等级上升,须果断采取降杠杆或部分止盈等措施。
写在最后
强平不是恶魔,而是合约市场维持秩序的代价; 清算不是惩罚,而是系统生存的机制性必要; ADL不是偏见,而是最后一次让交易继续下去的无奈选择。
你可以有情绪,但必须理解规则。 因为交易这场游戏,真正算数的,从来都不是你“觉得值不值”,而是你“承担得起代价”的那一刻。
永续合约不是“永恒不灭”,它只是风险在时间轴上的重新分配而已。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愿我们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市场之心。
——————————以下是附录————————
附录:自动减仓 (ADL) 机制详解 —— 交易所立于不败之地的底气
自动减仓(ADL)作为交易所风险管理的终极手段,其运作机制虽然复杂,但对高杠杆和高盈利的交易者而言至关重要。理解其排序规则、执行流程以及如何规避风险,是每一位成熟的永续合约交易者必备的知识。
ADL 排序系统
当ADL被触发时,系统并不会随机选择对手方进行平仓,而是遵循一个严格的、基于风险和收益的排序规则。所有持有反向仓位的交易者会被放入一个优先队列中,排名最高的交易者将首先被执行自动减仓。
-
ADL 排名计算公式: 虽然各交易所的公式表述略有差异,但其核心逻辑高度一致。排名分数(ADL Rank)主要由两个变量决定:盈利百分比(PnL Percentage)和有效杠杆(Effective Leverage)。
对于盈利的仓位: 排名分数=盈利百分比×有效杠杆
对于亏损的仓位(虽然被选中的概率极低): 排名分数=有效杠杆盈利百分比
公式核心组成部分解析:
-
盈利百分比 (PnL Percentage): 指的是仓位的未实现盈亏额占该仓位开仓价值的百分比。盈利越多,该数值越大。
-
有效杠杆 (Effective Leverage): 这是整个公式中最关键且最容易被误解的部分。它 不是 用户在开仓时选择的杠杆倍数,而是反映仓位当前真实风险暴露的动态杠杆。其计算公式为:
有效杠杆= (钱包余额+未实现盈亏) ∣仓位名义价值∣
这个公式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当一个仓位的未实现盈利增加时,分母变大,其有效杠杆会随之 降低 。相反,当一个仓位接近被强平时,其未实现亏损导致分母急剧减小,有效杠杆会变得 极高 。因此,ADL系统优先选择的是那些 当前盈利丰厚且初始杠杆较高 的交易者。
ADL 风险指示灯
为了让交易者能够直观地了解自己被ADL的风险,交易平台通常会在持仓界面提供一个风险指示灯。这个指示灯通常由五个级别(或五个小灯)组成,点亮的灯越多,代表该仓位在ADL队列中的排名越靠前,被自动减仓的风险也越高。当所有五个灯都点亮时,意味着该仓位处于最高风险等级。
ADL 执行流程
假设市场发生剧烈下跌,导致大量多头仓位被强平,其穿仓损失耗尽了风险保障基金。ADL系统被触发,执行流程如下:
-
识别对手方: 系统扫描所有持有空头仓位的交易者。
-
计算排名: 根据上述ADL排名公式,计算每个空头仓位的排名分数,并生成一个从高到低的优先队列。
-
执行减仓: 系统从队列顶端的交易者(排名分数最高者)开始执行减仓。假设需要弥补的亏损对应100 BTC的仓位,而排名第一的交易者持有20 BTC的盈利空头仓位,系统将强制平掉这20 BTC的仓位。
-
价格与费用: 被减仓的仓位将以触发此次ADL事件的那个多头仓位的 破产价格 进行结算。被执行ADL的交易者 无需支付任何交易手续费 。
-
循环执行: 如果排名第一的交易者仓位不足以完全弥补亏损(例如,仍有80 BTC的亏损缺口),系统将继续对排名第二、第三的交易者执行减仓,直至所有穿仓亏损被完全覆盖。
看到这里的各位,肯定一头雾水,举个例子:
表2: ADL对手方排名队列示例
表示晰地揭示了ADL排名的核心逻辑。交易者C虽然盈利百分比最高(500%),但由于其有效杠杆较低(5x),其ADL排名分数(2500)反而低于盈利百分比较低但有效杠杆更高的交易者A(250% * 15x = 3750)和B(150% * 20x = 3000)。这直观地证明了ADL机制旨在优先选择那些通过高杠杆获得高额利润的交易者作为风险承担者。
如何降低ADL风险
交易者可以通过采取主动措施来降低自己在ADL队列中的排名,从而规避被自动减仓的风险:
-
降低杠杆倍数: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降低杠杆会直接减小排名公式中的“有效杠杆”因子,从而显著降低ADL排名分数。
-
部分平仓止盈: 对盈利丰厚的仓位进行部分平仓,可以降低“盈利百分比”因子,同样能有效降低ADL排名。将浮动盈利转化为实际收益,也能降低整体风险敞口。
-
密切监控ADL指示灯: 在市场剧烈波动期间,应当时刻关注自己仓位的ADL风险指示灯。一旦发现指示灯级别上升,就应立即采取上述措施进行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