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总市值:
0%
恐慌指数:
0%
币种:--
交易所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谷燕西:Libra 各国央行的潘多拉魔盒

收藏
分享

Libra会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一个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并在其上发行并流通稳定币。这样的一个FMI和数字货币是独立于现有的金融市场之外的一个崭新的金融体系。鉴于Libra协会成员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这就迫使各国央行认真对待Libra带来的各种冲击并制定自己的应对策略。更为关键的是,Libra迫使各国央行更加协调彼此的货币政策来共同应对Libra以及此后一定会出现的其它的私营稳定币。

一、 一切都起源于比特币

比特币在2009年初的诞生可以说是数字资产世界的大爆炸起源。 比特币不仅直接产生了一个数字虚拟资产,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可供数字资产流通的更加有效的清算网络。比特币设计中的共识机制也对此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共识机制不仅在后期的区块链技术发展中继续下来,而且还影响了后期组织模式的发展。比特币在这三个方面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太坊是加密数字资产发展过程中下一个里程碑。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让智能合约自动运行的区块链底层。智能合约不仅具备更复杂的属性,而且还能支持功能。这就为利用智能合约定制各种数字金融产品提供了基础。在区块链上进行的价值交换就不再只限于货币这样单一属性的金融产品,而是可以包括更加复杂的金融产品如股票和应收账款。在以太坊的时代,共识机制开始被应用于社会组织模式中。The DAO就是以太坊社区采用投票共识方式来决定以太坊技术发展方向的尝试。尽管The DAO的发展并不顺利,但这种基于共识的组织方式却激励了后期出现的组织。

由于比特币设计初衷是一个货币,人们率先想到的应用就是以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来作为货币的新的传输载体。比特币这个产品尽管有很多设计方面的亮点,但它的基本属性导致其价值大幅波动,因此并不适合作为现实世界中货币的一个替代品。在过去的几年中,开始出现各种项目来探索在区块链上开发更合适的数字货币。目前此方面的主流模式是采用法币抵押发行数字货币的模式。从首先开始的Tether到最近的USDC、GUSD和TUSD等等,都是在以太坊上采用ERC20标准来开发数字稳定币。在这些创业公司开发的数字稳定币之外,金融机构也在进行此方面的尝试。瑞银牵头的USC稳定币项目和JP Morgan的JPM稳定币项目都是此方面的努力。

在这些加密数字货币的组织形式方面,开始有更多公司采用会员或联盟性质的组织模式。譬如推进USDC稳定币的公司CENTER就是采用了这种组织模式。推进USC稳定币的Fnality公司也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一种联盟的组织形式。鉴于加密数字资产全球性的特点,采用基于共识机制的组织模式更加有利于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

迄今为止的数字稳定币的发展并没有引起各个央行的认真关注。创业公司开发的稳定币主要应用于加密数字资产的交易应用场景,而这领域也就是几千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这样的体量相对于实体经济中的货币和资产总量是微乎其微。金融机构开发的数字稳定币主要应用于机构之间的结算,这样的稳定币更像一种工具,而不是货币。这些稳定币的溢出效应也不大,因此不会对现有金融体系产生冲击。这些稳定币项目总的来说要么应用范围非常小,要么影响有限,所以并没有引起各个中央银行的重视。但是Libra项目由于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大的用户基础以及Libra协会成员的影响力,特别是其采用的区块链技术的颠覆性,各个中央银行就不得不重视货币的数字化进程并采用相应的应对策略了。 对于各国的央行来说,Libra的出现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各个央行从此将不得不面对它带来的对现有金融世界的根本性的改变。

二、Libra项目带来的挑战

Libra项目包括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一个底层金融基础设施(本文中简称Libra清算网络),一个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发行并流通的Libra稳定币以及支持这个项目运行的组织Libra协会。

Libra清算网络是采用分布式记账技术建设,所以它支持账户之间的直接交易和结算。这个清算网络支持智能合约的运行。可以采用智能合约定制数字稳定币和其它的金融产品。这个清算网络在所用的技术方面同其它的区块链网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中的两个具体的特色是其共识机制和编制智能合约的语言。共识机制是几个月前由VMWare提出的HotStuff共识机制。它的编制智能合约的语言是Facebook为此发明的Move编程语言。另外,根据Libra白皮书,这个网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计划从目前的许可链发展到公链。

Libra稳定币是在这样的一个金融基础设施之上制定的一个新的金融产品。

在技术机制实现方面,Libra同其它的区块链项目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以太坊现在已经是全球默认的公链。迄今为止所有的稳定币都是在以太坊的基础之上开发流通的。Libra项目底层的区块链是一个新的区块链底层,在市场影响力方面远远无法同以太坊相比。又由于它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太坊的技术底层,因此在市场推广方面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但是,Libra项目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 Libra协会是这个稳定币项目与现有稳定币产品的最大区分亮点,是这个项目的最大的推动力量

Libra协会是注册在瑞士的非营利性的组织。它会由全球的100名会员组成。Facebook为这个协会专门成立的公司Calibra是这100名会员中的一员。协会目前的二十几名会员包括了金融行业和金融应用行业中的一些领先者如 Visa、 Mastercard、PayPal、Swipe、Uber和Lyft。 Facebook本身在全球遍及多个国家的27亿的注册用户,再加上协会成员在全球的用户,以及这些成员在相关领域中的行业领先地位,这个协会就是一个推动Libra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巨大力量。这个组织是会员性质的,采用民主决策的方式来运作,对所有的会员平等对待,每个会员都可以在这个稳定币和清算网络之上开展其业务。因此这对协会成员就有非常强的吸引力。这个协会在全球范围内招募新的会员。预计新会员也是在各个法币流行区市场内的主要的行业领先者。因此,随着这个稳定币以及支持它流通的清算网络逐渐拓展到各个法币市场,它就一定会同现有的法币形成竞争,冲击当地的金融市场基础以及在其之上运行的金融和经济生态环境。这种情况就是各国央行不得不面对的状况。

三、中央银行的囚徒窘境

Libra项目的出现迫使各国的中央银行认真考虑自己的货币数字化政策,并采用相应的应对措施来把握货币和资产数字化的趋势。 如果一个中央银行继续保持现有的货币和金融体系,但是别的中央银行分别甚至共同合作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那么这个中央银行就一定会在这个货币和资产数字化的过程中落后,成为全球金融行业的孤岛。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每个中央银行都会认真的对待这种挑战,分别以及同其它的中央银行合作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四、中央银行并不愿意改变现状

认为中央银行不愿意改变现状的观点似乎对中央银行不太公平,但是 中央银行的职责是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而金融市场的稳定又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所以不仅是中央银行,各个主权国家政府也不希望金融市场有过大的变化 ,变化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导致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

当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资产出现之后,鉴于它对现有的货币和金融市场的巨大冲击潜力,一些央行也对这种技术非常重视并且在内部测试发行数字主权货币的可行性。但是,由于新的货币形式和支持其流通的底层区块链技术对现有的金融市场的冲击过大,它能引起的各种风险未必事先都能预测到,因此各个中央银行对此持非常慎重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保守的态度。

货币数字化不仅仅是一个货币载体的改变。与比特币同时诞生的还有支持其在账户和账户之间直接流通交易的区块链技术。如果各个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并同时采用区块链技术作为支持新型数字货币流通的基础设施的话,那么这就会对现有的金融市场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因为现有的金融市场是以中心化的计算模式为基础的。各个机构记录自己的数据。当机构之间交易发生时,会通过一个中央的记账系统,也就是清算公司来保证交易双方的记录一致和无误。如果引进区块链技术,当一个交易发生时,双方就在彼此之间直接记账,由区块链技术来保证这个记账的准确无误。因此就不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清算系统来记录这样的交易。由于现有的金融市场都是以这样的中心化的记账方式来运作的,在这个市场结构之上的业务流程和监管制度也都是以此为基础制定的,如果央行采用区块链技术支持其数字货币的流通,那么这样的市场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清算公司,区块链时代的第一个牺牲品,商业银行,区块链时代的牺牲品)。在其之上的各种组织、流程和法律制度也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这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风险巨大的变化。所以迄今为止,各国的中央银行在推行数字货币方面并没有实际上的进展。

但是,Libra项目的出现却迫使所有的中央银行必须考虑相应的货币的数字化政策。由于Libra协会现有成员以及未来成员在全球的影响力( Libra一定会邀请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加入协会 ),Libra稳定币及Libra清算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是大概率事件,全球的范围内的货币数字化的进程肯定会加速。这就迫使各个中央银行必须考虑采用适当的应对策略。

五、每个中央银行需要考虑自己的应对策略

每个中央银行都有现有的金融体系,所以不会在一个崭新的领域中推进其货币数字化策略。它首先要考虑货币数字化对现有的货币流通以及金融市场中的各个部分的影响。这些问题如货币的现有形式和数字版应各自发行多少?数字货币的发行是否应该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商业银行如何基于数字货币进行放贷业务? 数字货币的使用如何影响现有的货币形式以及相关的机构和流程? 是否在技术上能完全实现对数字货币流通的跟踪?数字货币如何同其他的法币进行方便的兑换? 如何保证数字货币的使用是一个循序渐进可控的过程,不会对现有的金融市场产生过大的冲击等等?只有当中央银行对所有的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而且有了一个稳健的推进计划之后,中央银行才有可能推进其货币数字化的进程。

六、各个中央银行之间可能的协调对策

相对于各个中央银行各自的应对策略,各个央行之间的协作同样甚至是更加重要。 这是因为Libra项目并不是一个区域性的项目,它从一开始的就是国际性的。在技术方面,其底层的清算网络和在其之上流通的数字金融产品都是在支持全球范围内流通的。在稳定币的设计方面,其所接受的抵押品和对标的法币包括多种法币,而不是单一法币。在组织方面, 推进这个项目的组织Libra协会从一开始设立也就是以全球为市场的为目的,所以它设立在中立国家瑞士。Libra协会的组织形式也是民主开放面向全球成员的。鉴于Libra的推广目标是全球的各个法币市场,这就自然促使各个中央银行合作来共同应对Libra带来的改变。如果一个个体中央银行不与其它央行合作,而是自己单独采用应对措施,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鉴于区块链技术和加密数字资产在技术和合作模式方面带来的改变,我估计这样的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很有可能也延续从比特币开始到Libra的模式,会具体是在以下三个方面。

6.1. 合作成立一个类似Libra协会的长设组织

这个组织会制定并执行政策应对Libra以及此后一定会出现的各种稳定币。

区块链的技术的出现使得会员性质的商业组织有了新的活力。在区块链技术之前,这样的会员组织是基于会员共同同意的规则以及所在地的法律制度。因此这样的组织通常被限制在一个小的地理范围或是一个法律辖区中的某一个行业,很难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但是区块链技术采用技术的方式保证商业规则的落地和执行,不依赖于任何监管辖区的法律制度,因此按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会员性质的公司就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市场已经对这种组织机制的优越性已经有了共识,所以目前一些应用区块链技术和加密数字资产的公司都是采用这种组织方式。这样的公司如Coinbase和Circle共同支持的CENTRE(为什么Circle和Coinbase支持的USDC会发展成为真正的稳定币?)、瑞银发起支持的Fnality( Fnality,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进化的一个里程碑 )以及推动Libra的Libra协会。同样, 我认为一些央行也会采用相同的策略来形成这样一个联盟,协调彼此的货币数字化的政策

6.2. 会共同支持一个金融基础设施

自比特币开始的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资产技术从一开始就是国际性的。全球任何角落的一个用户都可以在链上开设账户并持有数字资产,而且可以在这条链上同其它的用户进行账户与账户之间的直接的数字资产交易。比特币如此,以太坊也是如此。目前行业中默认的制作稳定币的技术标准是以太坊的ERC20标准。由于都是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各种不同的稳定币都可以在以太坊上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在账户之间进行直接的交换。当各个中央银行考虑发行数字货币时,同样需要考虑制作数字货币的技术标准以及支持这个数字货币流通的底层清算网络。 鉴于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相关,所以各个中央银行就会有非常强的需求来采用同样的技术标准以及共同支持流通数字货币的底层清算网络。这个链会支持以信用为基础发行的数字法币,并同时支持商业银行这个组织形式。这样的一个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金融基础服务会类似于以太坊,各个中央银行在这个金融基础设施之上开展各自的金融业务。 我认为多个中央银行协调这样做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一个中央银行坚持用自己独有的稳定币制作标准和稳定币流通网络应该是个小概率事件。

6.3. 会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发行各自的数字法币

各个主权政府的主要职责依然是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无法摆脱当地的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国政府不可能共同支持一个基于信用的全球范围内的数字法币。 大概率事件是在共同支持的区块链底层链的基础上发行各自的数字法币。这就非常类似于在以太坊上基于ERC20标准发行的各种数字稳定币。

有一点可以非常肯定的是,这样的一个中央银行联盟绝对不会在Libra清算网络上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我认为未来的数字货币会以两种形式存在(从货币理论预测稳定币的发展方向)。一种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基于主权信用的数字货币,另外一种是市场中以分布式方式基于抵押的数字资产产生的商品属性的数字货币。Libra稳定币实际上是现有法币之上的一个衍生品。它既不是中央银行的信用货币,也不是商品货币。 所以Libra稳定币的这种目前的生成机制只是一个过渡状态。未来它要么会过渡成为一个商品性质的货币,或者在中央银行发布了各自的数字货币之后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