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总市值:
0%
恐慌指数:
0%
币种:--
交易所 --
ETH Gas:--
EN
USD
APP
Ap Store QR Code

Scan Download

那些誓用区块链重塑的行业,现在发展怎么样了?

收藏
分享

最近三年,区块链经历了有意思的螺旋上升,从联盟链的热衷到公链的崛起,再到2018年的重新审慎,整个路程伴随着人才和行业的普及教育,以及围绕区块链的各种新技术特征的提出和落地,区块链已经从一个仅仅支撑交易转账的Bitcoin类架构向集多领域技术于一身的新一代信任基础设施方向演进,越来越多的细分行业和社会结构开始出现融合的苗头。

伴随着监管落地以及政策端态度的明朗,使得这种新基础设施开始从法制结构上站稳脚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多方位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为那一天的到来积累准备,巨头不是诞生于未来,而是十年前。

虽然这几年所谓的“区块链+”或者行业应用比较初级,大多是POC阶段,哪怕已经落地生产的也仅仅采用了联盟链存证等初级区块链特征,在效用上也似乎可有可无,但需要承认的是,这些努力带来了区块链在全社会和全行业的普及教育,也逐步剔除了那些不可能使用区块链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行业。

趣链几乎服务了半个中国的金融银行业,为各类金融基础性业务设计了很多落地方案,供应链金融脱胎于互联网时代,而在区块链上又发现了新的商机,这些采用区块链的金融系统不能说毫无价值,产业效率的提升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显现的。

倘若金融行业都逐步达成采用区块链的共识,曾经的一个一个单独的系统就会开始质变,不断交错影响融合互通,直到成为一种行业公共基础设施,那一天一定是非常震撼的,而只有数年如一日不断去积累案例和技术的公司才会最终受益。

无业务不技术,技术和行业注定不可以脱节,而是一个彼此融合的演进,阿里云不可能先达到了技术顶峰再去服务电商,服务城市,服务奥运会,但它最初的诞生也绝不是毫无逻辑,一定是存在一种可以扩张的技术形态以及业务诉求,这个设想在开始的时候可能不清晰,随着不断攻克技术壁垒,也随着支撑实际业务的增多,最终make sense。

也许有人不认同云计算的类比,认为区块链可以更疯狂,是一种超越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但即使是这样,更不可以脱节探索,本来就是一个很高很虚的事务,还不脚踏实地,而是单凭内心一个雄壮的愿景去支撑,这不可谓不疯狂,随之带来的教训就是漫长的熊市和收割。

我们很欣喜地看到2018年发生了转折,公链的冷静,联盟链的落地,各级政府态度明朗,政府案例落地支持,更多白皮书中的技术开始变成代码,集成在区块链中,从技术结构上去追寻融合发展,进而去服务更多实体经济场景。

区块链+生物医疗行业

目前看区块链并不能作用于所有的行业和产业,有些行业你绞尽脑汁却发现无处下手,十分麻烦,或者找到了该行业的一些企业交流,发现大家都很懵,针对这种行业,有的可以果断舍弃,但也有非常重要的行业需要谨慎对待,比如生物医疗。

目前看这个行业的区块链落地应用,哪怕是方案层面都很少,比较出名的场景是疫苗溯源,其实这个可以归到食品溯源领域,但食品溯源本身就很开放也很普遍,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常见常感的事务,甚至很多传统农产品食品企业都主动寻求方案,然而疫苗供应链切入区块链的受众受益者和参与方还不是很明朗,跟行业监管体制的融合也未有政府部门牵头,技术解决方案优先级在这个链条里可能并不是最高的。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软件形态是否有资格集成到现有的溯源管理系统,并产生应有的信任价值等等问题需要人们更多的探索,既不能放弃也无法获得更多方协作力量往前推进,使得区块链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就比较尴尬,获得不了社会共鸣。

当然蚂蚁金服区块链借助自己天然的场景合作优势切入到了医院,打造了上海华山医院的医疗电子处方。电子处方流转是互联网医院运营的重要环节,区块链可以提供一种信息共享的接口,让本专属于医院的宝贵隐私数据可以为配送平台,政府监管机构,药店所用进而无缝提供自己的服务。

定义了电子处方这个数字资产和各个协作方的交易行为,这在区块链架构上是make sense的,这个场景也是W3C DID规范中所设想的去中心化数字身份如何作用于医疗大健康行业的经典案例。

如同曾经我们只能用现金和银行卡付费的医院如今可以用支付宝支付可以用微信预约查看报告一样,这个改造进程也是缓慢的,需要整个基础设施往前推一把,现在落地的医院也很少,还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但这并不妨碍方向的正确性和布局,最起码多这么一个只有潜在的好处而无多余的坏处。

还有基因领域,在这方面拥有丰富资源和技术的华大基因本身也是无比积极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基因也应当被视作个人宝贵的资产受到悉心保护和价值利用,在这个方向的开展上实际是围绕两点进行:保护个人基因数据的隐私和所属权,防止数据交易的泄漏和复制贩卖。

还有一点不明朗的,是否需要用区块链这种基础设施去承载人类基因库,用公私钥甚至是数字身份完成每一份基因的永久记录,只是哈希上链存证上链,原始数据依然被安全的加密存储于链外,就好比为基因库配备了一个可靠的索引库和身份证公安局,或许这块有助于去协助解决麻烦的伦理问题。

但希望人们在这个领域不要放弃探索,尤其是基因公司和监管部门要积极主动牵头,去挖掘更先进的签名算法,权限控制,同态加密算法,隐私保护技术,安全多方计算,TEE可信计算等跟区块链的结合,还是非常有期待意义的。

例如Ontology生态的TEEX团队,他们本身就是大名鼎鼎的上海交大TPM研究组,之前一直为国家军队等核心设施提供可信硬件计算内核,拥有完全自主的核心技术,他们发现TEE可以在区块链机制上发挥更广泛的作用,比如让基因数据处理不经人手直接放到TEE环境中进行处理,真正保障了用户隐私且计算可靠,结合区块链的身份机制和所属权机制,让基因回归个人不是天方夜谭。

国外的Nebula Genomics的想法是将用户的遗传数据变成类似专利一样有版权的东西,让用户享有数据的归属权和版权,从中获益。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问问自己,你会选择毫无原则出售自己的基因数据获利吗。我们都知道金融是国之命脉,或许在未来这种生物基因资源也应当被技术革命所第一波惠及,因为遗传疾病无处不在,而基因测序成本在不断降低,布局永远比观望更有先见之明。

区块链+金融行业

区块链的兵家必争之地。有些区块链企业数年如一日的专注这个行业,从最初的一两家POC到如今的半壁江山,浙商银行应收款链,银联光大可信数字凭证系统,广发信用卡委外区块链催收平台,人民银行、工行、建行、农行、浦发……获客教育成本也渐渐降低,行业共识逐步形成,趣链的打法令人尊敬。

当然区块链依然作为一种联盟存证的基础设施被使用,在催收案例中,将传统的人工中标流程借助了区块链去做数字化改造,这跟现实世界中的谈判机制是一样的,先不管合作成不成,首先需要一张谈判桌能让大家先客观的坐在一起谈谈看,基于这样的初步信任诉求,区块链成了引子,这就是其他技术所做不到的,能否共赢产生增值,就看大家的合作共赢,同样的系统可以用于政务。

因此趣链不单单实施了一个方案,更借机垄断了软件著作权和专利,其他有技术的区块链公司再攻占金融领域,所付出的成本和软件打磨时间将更多。金融的稳定变革不仅仅是更新的技术, 而是信任的技术,有底子的技术。

很认同趣链CEO李伟说的,公链火热之时,有投资人认为公链才能做生态,“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这只是区块链发展初期的不同“打法”或者“方向”,到了最后联盟链和公链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联盟链也能建生态,我们只是不说而已”。

实际上,只有实践得多了才能弥补最初“我看了感觉不行”的错觉,不要只盯着一个两个客户案例去下结论,半壁江山半壁共识。同样的征途,北京的布比和上海的万向,也在今年上线了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壹诺金融和运盟链。

链形态目前为止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跟业务的融合,在大家都在拍脑门的时候,最起码这两个案例找到了供应链金融可以在区块链形态下正常运转下去的证明,参与各方貌似都还认可,或许到了一定积累大家会发现真正的增值,比如数据融通交易。

但是有一点需要承认的是,如果供应链只是围绕单一核心企业,而该核心企业又拥有自己的财务公司,上下游深度较浅,品牌价值背书将超越区块链的信任谈判桌和审判官角色,我们在跟这样的客户探讨时发现,他们更希望能够将自己的供应链体系跟其他类似的大集团的供应链体系进行融合互通,建立一个真正的由许多核心企业组成的多核区块链联盟。

但这样问题就很明显了,首先是说服其他核心大企业,这涉及很多高层沟通,十分困难,最重要的一点,中央政策是否支持,这么多财务公司和大银行,新的金融形态势必要得到政策的推究和支持,所以目前是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又不能停止,核心企业可以选择优先布局,我只花几百万的成本去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金融做布局,将远比我因为省这点钱而错过未来的机遇甚至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引进成本以及人才培养成本要划算的多。

区块链+食品溯源行业

这是又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落地场景,国内智链也是数朝如一日的坚持实践,为我们这个行业的教育贡献了精彩的案例,随后伴随着阿里溯源的介入,带来了五常大米,实际上就是阿里牌大米,以巨头品牌背书的优质农产品,区块链自然作为一种技术承载,为品牌价值多了一层保障。

但我更认同董宁先生在实践中所思考的,当我越来越深的融合产业的时候发现大家的生产数据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流通积聚以及协作,大数据拥有了整合的意义,会带来产业杀手级应用。这是一个厮杀的领域,区块链技术公司不单单要孤军探索落地,更要跟阿里这样的技术及产业巨头分肉吃,农村包围的打法或许更明智,大家各取所需,共同探索。

我们会越来越重视吃的源头,海尔拥有自己的高端农产品日日顺乐家,汲取了大量的物联网设备去记录每一个环节,为上合峰会领导人供应目前为止最值得信赖的优质蔬菜,针对这块诉求,区块链会跟IoT进行一次深度的融合,去尝试衍生一种新的技术形态来支撑这样的场景,这要求区块链公司不能只盯着区块链软件技术这个层面去设计方案,因为你永远没法解决上链的可信,所以首先是设备的可信和IoT上链的可信。

我们为此投资了一家原本在物联网和RFID领域非常有经验和技术的物联公司COT,作为重要的生态合作伙伴,这样的融合将会使得原本脱节的RFID标签和物识别认证得到一套量身定制的链上方案,设备永远比人工更可信,设备造假永远比人工造假成本更多更可判定和追溯,当整套方案的成本降下来的时候就可以投入生产,而这样的形态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溯源,比如还有隐私数据的价值和交易。

区块链+数字内容行业

怎样通过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或者信任机制,用来形成创作者、IP生产、数字内容产品衍生品与投资人之间的纽带?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开始尝试设计这样一个系统。

借助本体区块链提供的身份基础设施ONT ID,ACGN平台上的用户,内容作品和版权物等任何实体都能够获得数字身份,同时每个身份主体可以构建多维度的数字证书,所以这里会存在一个开放的认证平台,会聚合大量的认证机构服务于生态。基础设施构造完毕,业务形态设计完毕,就会衍生经济系统,比如交易,所以需要存在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交易框架,这个框架在完成交易时需要保障用户的隐私和版权,这是实实在在的使用诉求。

因此本来就很松散的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产业可能会优先进入区块链改造的队列中,商业形态也很简单明了就是围绕交易进行的,比如游戏资产交易,这个方向的国内先驱宇称链就很不错,让游戏道具版权回归个人,自主支配流通和兑换,基于这样的需求可以衍生出很多更细的资产定义协议和交换协议,甚至马上就可以落地。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项目,比如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投资的Crysto(水晶),想要打造这个行业的垂直公链。可以设想的更大一些,带有激励机制的分布式存储机制可以整合更多的硬件资源,带来更多的软件资源和版权,比如家庭智能音箱为入口带来的个人音乐创作分享,就可以被另一端家庭投影影院的用户获取消费,你之前可能无法想象会跳舞会购物的冰箱是什么样的。

以前大家的利益是分割的是割据的,从来没有想互通会怎样,跟谁互通,公平吗,共赢吗,目前看起码是有方案了,大家都很期待。

总体来看,这个行业的探索者在积聚,而且最初的形态改造已经趋于清晰,所涉及的技术特征也基本拥有,随着不断去整合产业链并拥抱监管,落地可期。

区块链+其他行业

为了让区块链落地,人们还不遗余力挖掘了在工业制造行业,保险行业,物流行业,政务管理,科技创新券,电子税票,精准扶贫,公益等主流领域的需求,截至今年几乎每个方向都有落地产品出现,所采用的技术形态也从最初的联盟链存证演变得更为丰富合理。

比如在工业这块,又分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结合区块链的数字身份标识,发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融合互通,为了支持工业数据的高频和不同种类,又需要我们探索多链分片的技术特征,如何更安全得保护这些工业数据,各种密码学保障也要融合进来。

甚至到后来只要政策允许,人们就会发现这种形态的区块链跟公链只隔一层窗户纸。需要思考的更细的是,我们在跟这样的客户沟通的时候,大家都是本着最务实的理念来合作,并不是无脑上区块链噱头,比如在制造洗衣机时,就没必要用区块链去搞零部件溯源了,你的品牌是你最大的背书,给传统制造业带不来实际的利益是不会采取区块链的,可以从智能的洗衣机,智能的衣联网切入区块链,会发现区块链还真不是简单的存证溯源,玩法很多,逼着你开发更高性能的基础设施。

写在最后

其实今年各个智库和媒体已经发布了各个行业的深度白皮书,详细介绍了实施案例,但读完发现都很冰冷,看完之后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依然不清楚,模仿脚步发现很吃力,拍脑门硬想整天叹气,好多人至今还在纠结公链未来还是联盟链未来。

我想这样的疑惑是没有跟上节奏的,不论是公链的数字身份、数据采集交易、游戏、STO,还是垂直公链的各个技术牌,还是以联盟链形态在教育实体行业,这些都是必由之路,发现公链的新技术正可用于联盟案例,联盟链开拓的行业却发现具有数字资产的属性,割据着来看待行业总是差点什么。

还有一点就是耐心,在去年的疯狂一年里我就很疑惑这么疯狂能持续下去吗,都不做事,或者不做事的太多了,它们天天在宣传理念割韭菜,行业的信任度和进化度怎么保障,结果熊市来了,这些虚的公司都接连死亡,行业得到净化,现在基本已经形成了头部公链项目以及可靠的行业落地探索,也只有这数的过来的几家可以搞了,那这样就对了。

明年会带来什么样的外部机遇谁都不知道,也许牛市会来,但那时也绝不可能再像2017年那样,要不历史演进的成本也太高了。最成大器的公司也是最早做储备的公司,大家只要看着我们还在,说明行业没有那么糟糕,我们将会在未来创作全新的形态,证明价值所在。

作者 :刘秋杉,分布科技 & 本体网络高级研究员。原众安复旦区块链联合实验室高级工程师,IBM System Performance Analyst,参与Fabric 0.6的R&D工作,在香港大学任职研究助理期间,参与分布式一致性系统Crane的核心研究研发。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